第一四七章 善後之策[第1頁/共4頁]
但是,現在崇禎天子本身卻一清二楚,他現在來看的,恰是汗青上十七年後,他的滅亡之所。
崇禎天子本來覺得,本身大半年來的作為,已經帶給了大明很多的竄改,對本來應當防備的事情反而有了一些懶惰,此次寧遠兵變卻讓他俄然警省乃至感到驚駭,因為汗青的慣性是如此強大,固然做了大量的調劑,卻還是未能竄改汗青的停頓。
前幾日的擔憂看來都是多餘的,鹿善繼也並不比袁崇煥差甚麼。
是以天子一發起,三人當即都是同意,並且很快就議定,九邊各鎮的餉銀由內庫支應,而本地、本地等各個行省的衛所營兵餉銀,則由戶部並處所覈實支應。
一次拿出如此多的銀子,現在這位崇禎天子的心中當然也感到肉疼和不捨,但是景山上的那顆歪脖子老槐樹,卻讓他不敢再躊躇,銀子冇了能夠另想體例,如果大明是以而亡,本身的罪惡可就大了去了。
因而,汗青上留下了姓名的那幾小我紛繁冒出頭來,比如沈世奎獲得了鎮守石城島的機遇,嚴明中獲得了鎮守長山島的機遇,而毛偶然、毛承祿、毛仲明、毛可喜等人,也都紛繁由遊擊升任副將,代替調走的老將,彆離鎮守鐵山城、廣鹿島雲從島和身彌島等皮島以外的東江鎮要地。當然了,這都是後話了。
鹿善繼還建議天子,批準監軍禦史陳仁錫帶監軍標營坐鎮義州,兵備副使郭廣升遼東左參政坐鎮錦州,遴派督餉郎中坐鎮覺華島,本身持續坐鎮寧遠,就近節製中路、後路。
其四,東江鎮長山島副將杜貴升為遼鎮副總兵,為遼東鎮後路統製官,統領寧遠及寧遠以南中左所、中後所守軍;
如果左良玉真能公忠體國,南明一定不能站穩腳根,乃至能夠說若非他養賊自重,北都城也一定會在崇禎十七年的三月淪亡。
至於九邊各鎮的餉銀,現在也已有了根基的定命,按營兵與衛所兵合計均勻每人一年二十兩餉銀計算,加上京營,崇禎元年需求付出的餉銀,一共是八百餘萬兩。
在寧遠兵變的日子裡,崇禎天子每天都要到紫禁城玄武門外、西苑北海中間的景山之上“閒逛”,在一棵不知已經發展了多少年的歪脖子老槐樹的上麵,一坐就是一兩個時候。
同時,因為花馬池池鹽的產出和開邊互市,現在的定虜鎮更是一改過去固原鎮的貧困,即將成為西北三邊諸鎮當中最為富庶的邊鎮之一。
固然對底層士卒來講,一年的餉銀不會一次性發給,但是既然自掏內帑,將一年的餉銀髮給了各鎮,那麼由監軍禦史掌管著,不管是一月一發,還是三月一發,將來總會發到本身的手中。
另一個,選調東江鎮的將領,也是深得天子之心,天然冇有分歧意的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