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零章 得失之間[第2頁/共4頁]
“夏育等雖非名將,但也是領兵多年的老將,久經疆場,經曆豐富,麾下又是清一色的馬隊,設備精美,成果仍然敗得如此之慘,胡虜的戰力的確不容小覷。”
“不過,依蔡中郎所說,檀石槐身後,鮮卑不是墮入內鬨,正在自相攻伐嗎?檀石槐以後是和連,和連被人從背後射死,侄子魁頭上位,然後又有個騫曼與其相爭……起碼到現在,鮮卑應當冇多大威脅纔對。”
“怕就怕有人興風作浪啊。蠻族也不笨,本身人爭了這麼久,一向爭不出個成果,這時如有人奉告他們,中原已經很衰弱了,並且有人帶路如此,你說他們會持續自相殘殺,還是一起南下?”
兗州攻略遵守的就是這個原則,故而深得治政的文臣們推許。
儘力獲得了回報,在章和元年,對北匈奴的那場決定性的勝利以後,鮮卑人終究成了草原上的新霸主。不但領受了匈奴人的地盤和部眾,也擔當了匈奴人與漢帝國的敵對乾係。使得東漢王朝的對外戰略,由本來的抗擊匈奴,變成告終合烏桓、匈奴,共擊鮮卑。
“這麼說來,主公出兵,也不但僅是為了對於鮮卑了?如果鮮卑不來,就揮軍掃平劉虞,誇耀武功,順勢奠定河北局勢嗎?嗯,這就有點意義了,到現在,張燕和公孫將軍應當也看明白情勢了,不管是軍略武功,還是治政開辟的本領,他們都是望塵莫及,再固執下去,就隻能用小我野心來解釋了。”
“不錯,公孫軍的將校訂高唐趨之若鶩,除了單經等寥寥數人以外,兩家合一,不會有太大停滯,此番出兵,何嘗不是安定河北的好機會。”
當時,靈帝以鮮卑比年入塞抄掠邊郡,命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各率馬隊萬餘人。彆離從高柳、雲中、雁門出塞,分三路打擊鮮卑。
“子尼言之有理,以目前的情勢,遵循主公先前製定的緩圖之策,安定河北也就是三五年的事,大可安閒計議。幽州之事,尚未有定論,遣一大將,將一旅精銳北上便可,何必如此大動兵戈?”
當年武天子策動了天下的力量北征,十萬人以上範圍的大型會戰就打了不知多少場,仍然冇能完整處理草原蠻族的題目。現在的青州軍雖強,能與武帝期間比擬嗎?軍中固然名將如雲,但又有幾人敢自稱賽過衛霍李廣?
北征幽州,得不償失啊。rs
在安定徐州的戰役中,王羽一向不肯動用泰山軍南下作戰,實在就是因為他不籌算放棄兗州攻略,時候籌辦策動泰山、羽林二軍,對兗州停止全麵進擊。
特彆是在桓帝在位的那二十幾年裡,東漢王朝內部弊端儘顯,而草原上卻有雄主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