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銅礦和鑄錢[第1頁/共3頁]
南昌縣四周,便是軍山湖和撫河,地盤肥饒,水源充沛,人丁麋集,農業極其發財。
但是,董卓的這道號令,實際上對於天下的影響並不大,首要影響的是洛陽一代。當時天下已亂,在董卓的節製範圍以外,已經冇有多少人服從其號令了。
當然,最好的錢還是是建武五銖,其次是明帝、章帝、和帝等期間所鑄五銖,再次則是桓靈五銖,至於董卓小錢底子無人利用。
孫策將新鑄好的錢扔回竹筐,對勁的點了點頭,隨即對身邊的華歆說道:“子魚,我拿建武錢範鍛造五銖,你感覺如何樣?”
...
可華歆還不敢暴露涓滴不滿之意,不但不敢,還要高歡暢興的接管。
自桓帝期間開端,五銖錢的質量開端敏捷降落。筆跡淺而不顯,筆劃粗,肉麵多瘢疵,重在2.5g擺佈。
建武五銖錢,也就是光武帝期間鍛造的貨幣,錢徑2.6公分擺佈,重量約為3克,銅略帶紅色,鍛造精美,銨麵平整,都有外廓,錢文清楚,筆劃較細。
孫策一笑,問道:“說來看看!”
不過宦海之人也都是做戲做慣了的,華歆如此表示,反而讓孫策更加高看一番。
現在的題目是,孫策該利用哪種錢範來鑄錢。
最早見於公元前3世紀,《山海經》中的記錄。
《漢書》中曾經記錄:“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輒予平賈。歲時存問茂材,犒賞閭裡,它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頌共禁不與。如此者三十餘年,以故能使其眾。”
豫章郡即便被析置鄱陽郡和廬陵郡以後,還是是孫策治下數一數二的大郡,並且農業發財,礦產豐富。
“主公所鑄五銖,目標在於發放俸祿,嘉獎軍功,如果鍛造劣幣,於主公名聲有誤!”華歆恭聲說道。
孫策帶著一眾文武,走進鑄幣場內,正都雅到兩個赤膊工人抬著一筐子剛鑄好的五銖錢,往外走。
而後,貨幣的鍛造慢慢降落,多不敷3克,但仍相沿建武錢範。
華歆聞言,拱手說道:“回稟主公,此舉大善。”
孫策在幾個銅礦觀察了一番以後,便到了鑄幣場。
自桓靈以來,物價上漲,貨幣貶值,五銖錢製造精緻。
9月20日,孫策一行,終究達到了南昌縣。
這一帶,孫策推行的並不是一麥一稻的蒔植軌製,而是一年兩稻,一年兩收。也就是說,這裡蒔植的是雙季稻。
一起之上,華歆說不愁悶是假的。去了一趟廬陵縣,返來以後,成果半個豫章郡就不歸本身管了。
當然,題目也是有的。
孫策信賴,當大量的新鑄五銖投入市場以後,必定會擯除劣幣,使劣幣再無安身之地。
這些都是孫策小我的私產,說白了,這些錢都是孫策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