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漁鹽之利 一[第2頁/共3頁]
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必然程度時,再倒入結晶池,持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步析出食鹽來。這獲得的晶體就是我們常見的粗鹽。
“這就是煮好的鹽?”孫策指著鹽包中的東西,向身邊的崔朋問道。
崔朋一愣,隨即麵上暴露了一閃而逝的憂色。
灶台為方形,寬約1.5米、高約0.3米,以磚砌泥糊而成。
孫策思考了半晌,問道:“煮鹽每日產量多少?”
“部屬拜見主公!”崔朋看到緩緩而來的孫策,拱手施禮道。
孫策走到近處,便聽到很多灶戶向崔朋施禮,口中直稱:“崔縣長又來了!”
回到海鹽縣城後,孫策便與崔朋,恒階,魯肅,顧雍四人商討曬鹽法。
本書首發來自17k,第一時候看正版內容!
煎煮法的一個首要缺點在於,需求充足的燃料。
鹽包放在一個大木筐中,孫策翻開鹽包,不由皺了皺眉頭,這類暗黃色充滿了雜質的東西也能叫鹽?
像崔朋如許因為黑矮而不得升遷倒還真的很多。
鹽對於人類來講是一種餬口必須品,對於現在這一期間來講更是一種計謀物質。
孫策細心察看了一下灶台。
機遇來了,崔朋悄悄在心中說道。
蒲月旬日,孫策領兵至海鹽縣。
東漢,光武帝為穩固重新建立的漢家政權,實施減輕賦稅政策。拔除西漢以來推行的食鹽專賣法,罷私煮之禁,任民製鹽,自在販運。而於產鹽較多的郡縣設置鹽官,征收鹽稅。因其產製運銷皆任民營,官征其稅。鹽史學者稱之為“就場征稅製”。
他們再也不消辛辛苦苦的每日起早貪黑去砍柴了,再也不消耗儘千辛萬苦,卻隻能獲得極少的鹽。
約莫過了一炷香的時候,崔朋不知從哪牽來了一頭毛驢,本身騎在上麵,顯得很有些風趣。
西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采取禦史大夫張湯建議籠羅天下鹽鐵之利歸官,在各地設置國度的鹽鐵機構,任命疇前以運營鹽鐵致富的報酬吏。將啟事大富占有的產鹽灘灶收返國度,由官府直接構造鹽業的出產、轉輸與發賣,並不藉手商販。官自煮鹽,官自賣鹽,產運銷三項完整官營。鹽史學者稱為“全數專賣製”。
灶戶家中如果男壯丁多,則家中的日子常常好過一些,因為能夠砍伐到充足的薪柴,以是每日煮出的鹽也要比彆人家多些。
崔朋不假思考的答道:“若薪柴充足,每日每鍋可出鹽十斤。”
海鹽縣城不過是夯土城牆,隻要城門處包上了青磚。
明顯,崔朋這縣長做的還是比較稱職的。
海鹽縣幾近統統的住民都以煮鹽為生,因為煮鹽需求灶台,以是每一戶又被稱作灶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