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引經據典談治弊[第1頁/共3頁]
比如選官一事。上古期間,禮節修明,民風醇厚,君主緊緊封閉上爭名奪利的大門。
自文、景、武、宣等各位天子以來,統治者又從同姓諸侯王反叛中汲取經驗。限定同姓諸侯王的權勢,減少諸侯國的官吏並限定他們的權力。
是以為官者多追名逐利,而廉潔潔直之士得不到重用。從這點來看,這些弊端源自上位者是毫無疑問的。
是以追求者無處玩弄他們的心術,權貴者無處利用他們的特權,奸滑者無處發揮他們的圖謀,恭維阿諛者無處表示他們的花言巧語。
漢朝鼓起後,統治者又從秦朝統治者伶仃無親這一弊端中汲取經驗,分封同姓後輩以鎮撫天下,天下僅設立十五個郡。
而後代禮節廢,民風薄,名器濫,爵位輕,不再是官府搜求人才,而是上麵的人開端到當政者那邊去求取官職。
諸侯王隻能從封地中獲得衣食租稅,不為士子布衣所尊敬。那麼朝廷和同姓諸侯王的權威都陵夷了,皇室支庶後輩和王室支庶後輩都減弱了,而奸邪之人無所顧忌,若長此以往,漢朝焉能不亡?
如此一來,天下的弊端就象是相互抵消了,而禍害也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
改正弊端,卻不失於中正;懲戒禍亂,卻不急於管理;放心遵循儒家的禮法道義,並且不幾次無常;信守儒家的中庸之道,並且不異化小我的好惡。
聰明隻能發覺某方麵題目的人,隱患常常暗藏在他所發覺的題目當中;權力用於矯枉之人,禍亂常常因為矯枉而過正。
永嘉先生說:“現在我們轉入另一個話題,談一談管理積弊的題目。不管何時何地,都會有一些積弊。要想管理這些積弊,起首得搞清楚這些積弊源是如何產生的。
秦從分封製中汲取經驗,因而篡奪天下後改行郡縣製。但是它的弊端是,當布衣起來造反的時候,卻冇有誰出來製止:郡縣的官吏對此熟視無睹而冇人勇於過問。因而秦朝滅亡了。
這如同用米醋來撤除蚊子、積聚腥膻的食品來去掉螞蟻一樣,即便每天用刑法懲辦,也製止不了人們尋求名利的行動。對此,你是如何以為的?”
是以,為官者冇有需求乞助當政者,何況當時的朝廷與法度,幾近也冇有他們能夠乞助的處所。
後漢崇尚名譽和節操,這是接管了西漢的經驗。但是它的弊端是,畢竟致令人們粉飾真情而標新創新,從而變成了黨錮之禍。
但是如許做的弊端是,令人們的脾氣溫和而貧乏進取心,是以當權臣篡奪國度政權時,冇有誰出來抗爭。
永嘉先生接著說道:“再有,疇前周王朝式微,齊、楚、趙、魏、韓等諸侯國的權勢強大,周王朝終究在秦國的鐵蹄下滅亡了。
但是冇過量久,七個同姓諸侯國產活潑亂,幾近危及漢朝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