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市義[第1頁/共4頁]
高素連原涉、郭解的事蹟都不曉得,天然更不曉得孟嘗君。便在高家宅院門外,荀貞站在裡中的巷子裡,又將馮驩為孟嘗君“市義”的故事講了一遍,最後說道:“馮驩自作主張,替孟嘗君將債券燒燬後,欠錢的百姓皆高呼萬歲。馮驩歸去後,對孟嘗君說,‘君家財萬貫,豐衣足食,缺‘義’罷了。是以,臣矯君令,燒燬條約,為君‘市義’’。”
“講故事”是他的打算之一,如果此計不成,他另有下一個手腕使出。下一個手腕就不是“禮”,而是“兵”了。所謂“兵”,並非動武,而是用律法來壓抑對方。高家縱有黃氏為背景倚仗,但認起真來,藉助家世,荀貞有非常掌控說動縣君將之繩之於法。
馮鞏最熟諳高素,最有發言權,說道:“實在冇想到,橫行鄉中的高素也會有此義舉。”
江禽說道:“走,我們迎上去問問。”
“孟嘗?馮驩?市義?”
——
這會兒恰是蹴鞠比賽的歇息時候,以黃忠、杜買為首,世人一窩簇擁上去,驅逐荀貞。碰上麵,荀貞訝然,問道:“諸君何來?”
有了前邊郭解和原涉的鋪墊,“馮驩市義”的故事完整搔中了高素的癢處。
“高君執意不肯收。”
荀貞丟下韁繩的時候,杜買接住了,站在馬邊,重視到頓時囊中鼓囊囊的。荀貞去時帶的有錢他是曉得的,順手摸了摸,驚奇地發明錢還在囊中,問道:“這錢?”
在來之前,荀貞是為“講故事”做過籌辦的。他將馳名的豪傑、遊俠衡量了一遍,按事理說,馮驩燒燬債券、為孟嘗君“市義”的例子最合適講說。但孟嘗君是戰國時人,離現在遠隔幾百年,怕說出來會高素會冇有代入感,以是捨棄不提,改講原涉和郭解。
高2、高三走冇幾步,又被他叫回:“再拿五千錢出來送給荀君,以報厚恩!”未幾時,高2、高三將債券拿出。高素傲視周遭,見四周冷冷僻清的,又悔怨剛纔不該將裡民趕走,導致他現在的“高風亮節”冇人看到。
他不肯收,荀貞也不肯拿。
荀貞觀其麵色,知其所思,笑道:“君當門燃燒債券,此真義舉,想必用不了幾天,就會被君門下襬布的來賓傳遍四鄉了!我回到繁陽後,也必會將高君的義舉對程偃照實報告。”
馮鞏本想藉此機遇靠近荀貞,這會兒見他返來,雖冇達成目標,但也放下了心,不過卻不由疑慮。因相距遠,瞧不清荀貞的神采,他說道:“荀君安然返來當然可喜,但是他來去倉促,不到半天就返來了,也不知事情辦成了冇有?”
荀貞耐煩地等他玩弄姿式、挺胸腆肚地燒了債券,提出告彆。高素再給他“戴德”錢時,他卻絕對不肯收下了。在高素及其來賓的目送中,一如單身前來時,他牽馬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