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計[第2頁/共5頁]
“若能拉攏住此人,豈不就劃一拉攏住了本地鄉裡的遊俠、懦夫?”
能夠鑒定的是:荀彧、夏侯惇年紀都不大。荀彧尚未弱冠,夏侯惇更小,估計“年青人”袁紹以及“頓丘令”曹操的春秋也不會太大,以此推斷,雖處漢末,離三國亂世約莫還得十幾二十年。
這此中包含“荀貞”在內。
這些年,大範圍的感染疫病一再發作。
何況,當世不比後代,後代“官”就是“官”,“吏”就是“吏”,而當世的官吏間並無甚麼鴻相同途,“吏道”是仕進的根基路子之一,這點倒與他穿越來的共和期間有相像之處。大量的名臣高官皆是從底層的椽吏做起,做過亭長的也有很多。
——
如果說,荀彧、荀攸的名字還隻是偶合,那麼,在前後傳聞了袁紹、夏侯淳、曹操的名字後,肯定無疑必是漢末端。
荀彧、荀攸,名聲多響,曹操的大謀士,等三國來到,大不了緊跟著他倆就是,不敢想繁華繁華,起碼可保住一條小命。
但到了熹平五年,也就是四年前,永昌太守曹鸞上書為“黨人”鳴冤,要求消弭監禁,激憤了天子,不但將曹鸞抓進槐裡獄,“掠殺之”,又下聖旨,擴大了黨錮的範圍,凡黨人弟子、故吏、父子、兄弟,乃至五族以內,皆在黨錮之列,凡有任官的,悉數奪職,“監禁畢生”。
……
雖有了定斷,可想當官兒也不是那麼輕易的。
三年前,“司徒”楊賜就曾上書天子,以為承平道終會成為大患,要求誅殺張角等人,但天子冇有理睬。——這件事他也是聽族中長輩閒談時提及的。
荀貞與荀曇、荀昱兄弟的親戚乾係在五服以內。於是,他也被連累。
荀衢倒不是看不起亭長的寒微,而是他生性繁複,最討厭被細務煩勞:“就算你想做實事,也不必做亭長啊!亭長是最勞累不堪的賤役,既受上官差遣,又為部民勞累,且迎來送往,還要忍耐高官朱紫的呼喝叱責。莫非你冇有傳聞過逢子康的那句話麼?‘大丈夫安能為人役哉’!”
隻是,雖知身處漢末,但詳細哪一年?
“司徒”,三公之一,說的話尚且不管用,何況他一個冇有功名的荀家少年?
穿到這個期間的日子裡,有塊石頭一向壓在他的心頭。
早晨另有一更。。
“荀貞”的父母就是因為傳染疫病而接踵病故的,包含“荀貞本身”也是在多年前傳染了風寒,一病不起,這纔給了“他”趁虛而入的機遇。
他既無聲望,又無財帛,年方弱冠,世人不知,如何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