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百家姓(5)[第1頁/共6頁]

宋玉,亦稱蘭台公子,戰國時楚人。善辭賦,著有《九辯》《招魂》。與屈原並稱為“屈宋”。

茅盈,字叔申,西漢鹹陽(現陝西境內)人,漢朝聞名隱士,與其弟茅固、茅衷一起隱居在東山,世稱“三茅真君”。著有《茅山誌》《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等。

屈原,楚國丹陽(現湖北秭歸)人。墨客,著有《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不乏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高低而求索”等名句。因遭讒諂,屢遭架空,才調得不到發揮,後被放逐。終究投汨羅江而死。端五節就是為記念他的傳統節日。

【姓氏發源】

【姓氏發源】

周公允定武康兵變後,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受封於宋國,定都商丘(現河南商丘)。後宋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原國名宋為姓。

春秋時,虞國大夫百裡奚,名奚,字子明。其子孫後代遂有以其字明為姓。又有傳說燧人氏期間,有大臣名叫明由,厥後以明為姓。

西週期間,周公旦之子茅叔,受封於茅(現山東金鄉),建立茅國,後茅國為鄒國所滅,茅國後代子孫為記念故國,就以茅為姓。

紀昀,字曉嵐,清朝聞名學者。曾任乾隆年間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左都禦史、協辦大學士和《四庫全書》總纂官。為人通達,禮賢下士,交遊甚廣,朋友知己、弟子故吏不計其數,是乾隆期間公認的文壇魁首。

談遷,字孺木,清朝海寧人,熟於曆代典故。著有《國榷》《棗林集》《北遊錄》等。

【姓氏發源】

貝青喬,字子木,江蘇省吳縣人,清朝墨客。鴉片戰役時,曾目睹清當局敗北,而寫愛國詩篇,影響較大,著有《半行庵詩存》。

汪踦,春秋期間魯國的兒童。齊國伐魯的戰役中,他挺身保衛國度而捐軀,魯國人例外以成人之禮葬之。後以“汪踦衛國”作為兒童救國的典範事例。

【名流】

米芾,字元章,號海嶽外史,又號鹿門居士。宋襄陽人,世稱為米襄陽;舉止顛狂,又稱為米顛。著有《硯史》等書。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貝聿銘,姑蘇望族以後,出世於民初的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心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初創人之一。貝聿銘的作品以大眾修建、文教修建為主,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度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姑蘇博物館等,被譽為“當代修建的最後大師”。

西周時,召私有後嗣受封於浿(pèi)丘(現山東淄博),厥後子孫遂有改浿為貝,是覺得姓。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彆號飲冰室仆人,康有為弟子,廣東新會人。近代政治家、文學家。著有《中國汗青研討法》等。清末年,與康有為師生二人,倡變法維新,人稱“康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