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導言[第1頁/共3頁]
從對文學的影響來看,《山海經》對後代諸子百家的作品創作也影響深遠。像《詩經》和《楚辭》,都留有古神話的陳跡。彆的,《老子》《莊子》《淮南子》等道家典範也接收了很多神話的哲理思惟。到了厥後的《左傳》《史記》《尚書》等,就把接收的神話加以汗青化,成了講求汗青的首要文獻。厥後的聞名墨客,如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詩》和李白的《蜀道難》《北流行》等聞名詩篇都是源自《山海經》中的神話。元、明、清期間的神怪小說,如《封神演義》《聊齋誌異》等,無不與《山海經》一脈相承。
當代聞名的汗青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指出:“《五藏山經》在《山海經》全書各部分中最為平實雅正,固然免不了雜有一些傳聞、神話,根基上是一部反應當時實在知識的地理書。”據譚先生研討:《山海經》中記錄的山巒,在後代的漢晉冊本中有切當記錄的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約一百四十餘座。此中對晉南、陝中、豫西地區記敘得最詳細精確。這應當是研討我國當代地理的貴重質料。此中對諸多奇特國度和民族的記錄,固然並非都是實在的,但對地理學和民族學的研討有必然的參考代價。
《山海經》整部書從東、南、西、北四個方麵先容了中華大地的山川寶藏,特彆是一些異鳥怪獸、奇花異石,讓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如《外洋經》中所傳說的異國有:雙頭國、三首國、女子國、丈夫國、大人國、小人國等,真是讓人產生無窮遐想。
但更讓人難以置信的還在背麵,當關於《山海經》的爭辯傳到外洋時,法國的漢學家馬伯樂竟以為《山海經》中的地理描述與公元前5世紀外來的印度和伊朗文明聯絡緊密,深受其影響。到了厥後,香港學者衛聚賢在《古史研討》中又宣稱《山海經》的作者是印度人。固然有些人的觀點顯得牽強附會,有嘩眾取寵之嫌,但也不乏真知灼見。究其啟事,這與《山海經》的廣博高深、無所不容的內容是分不開的。
作者探源
這部集當代多類學科於一體的絕代奇書,筆墨簡練、內容豐富、團體有序、佈局鬆散,全書共18卷,分《山經》5卷,《海經》13卷(《外洋經》4卷,《海內經》5卷,《大荒經》5卷)。大部分紅於戰國期間的楚地,《海內經》部分紅於西漢。《山海經》還被一些學者以為是我國當代的一部地理著作,此中記錄了100多個邦國,550座山巒,300條水道以及邦國的地理、風土等,這對中國當代的地理微風俗風情等方麵的考查具有非常首要的參考代價。
《山海經》是從戰國期間到漢朝初年,經多人編寫而成的一部古書,書中除了儲存有大量的神話質料外,還觸及學術範疇的各個方麵,諸如宗教、哲學、汗青、民族、天文、地理、植物、植物、醫藥等學科,內容可謂包含萬象,可謂當時的一部餬口日用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