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二章 蒙古人動向[第1頁/共7頁]
慶曆七年(公元1047)蒲月十一日,蘇序歿於家。多年後,蘇東坡還常回想起他的祖父。蘇東坡的曠達、悲觀、天真,彷彿都脫胎於他的祖父。相對而言,蘇序比蘇軾少了文采,而蘇軾則比蘇序少了酒量。
在歐陽修的一再獎飾下,蘇軾一時申明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即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技藝時,俄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凶信。二兄弟隨父回籍奔喪。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蘇軾應中製科測驗,即凡是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回籍,守孝三年。三年以後,蘇軾還朝,震驚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端了。蘇軾的很多師友,包含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分歧,被迫離京。朝野舊雨殘落,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天下”。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魁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麵獲得很高成績。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漠,清爽豪健,善用誇大比方,獨具氣勢,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宕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宕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作宏富,豪宕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師"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善於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嘉佑二年,蘇軾插手殿試中乙科,賜進士落第,一說賜進士出身。嘉佑六年,應中製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前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暮年因新黨在朝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
散文:《顏書四十韻》《六國論》《管仲論》《辨姦論》等。
出獄今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稱於當代官方的侵占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稱寒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表情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旅遊,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依托他謫居時的思惟豪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存。“東坡居士”的彆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詩作:《雲興於山》《有驥在野》《有觸者犢》《朝日載升》《我客至止》、《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製中複知潭州二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