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舍弟諸葛亮 - 第583章 不要唱什麼高調,符合實際情況的纔是最好的

第583章 不要唱什麼高調,符合實際情況的纔是最好的[第1頁/共4頁]

劉備聽諸葛亮的意義,彷彿他已經在運籌一項能夠“既要又要還要”的稅賦財務鼎新之法。

這些題目,劉備和龐統當時身在益州,也是有所體味的,隻是他們不兼顧後勤,瞭解冇那麼深切。

現在劉備陣營內部的議事氛圍,還是非常好的,大師都能做到對事不對人。

哪怕一小我讀書再多,把《山海經》、《水經》都讀了,但隻憑筆墨記錄,隻要他本人冇去四川親眼看過,就還是難以體味此中耗損。筆墨記錄期間,對地理的概括才氣還是太淺表了,當時候又冇有照片。

諸葛瑾認識到了主公的垂詢,就溫文爾雅地開口辯析:“子敬所言,頗合人道。對古今利弊竄改的瞭解,也算是傳承有序、鞭辟入裡。

以是魯肅很稱心識到一個題目,趕緊詰問:“孔明之策、讓農夫專注耕耘,讓車伕海員專注運輸,各自乾好本行折抵田賦/徭役,當然是好。

此時現在,劉備被勾起回想,也心有慼慼焉地點頭:“當時的困苦,孤確切也感同身受,益州百姓運糧,實在是太不易了。那你們究竟想了甚麼體例,來減緩其苦呢?這類戰略,又能不能合用於其他州郡呢?”

遵循後代的社會辦理實際,比如亞當斯密《國富論》裡眾所周知的“社會合作帶來效力”,如果一小我能夠專注於做一項事情,他必定會做得更精,更專,做的過程中耗損華侈最小。

諸葛亮一番話,固然還冇說出處理之法,但起碼已經把疇昔兩年積累的題目、近況弊端,大抵說清楚了。

地廣人稀之時,隻要百姓想種田,就能種更多的田。朝廷要擴大賦稅,天然要讓更多人專注耕耘,以是賦稅徭役都必須定死,不準相互折抵。

彆的,如果是山區郡縣,需求把納糧陸路轉運的,能夠定一個價,把當年交納的糧食陸運二百裡,就折抵當年徭役,不管本地承運糧食的人用甚麼手腕,還是百姓自行構造,隻要把糧食運到朝廷指定的處所、運夠間隔,當年就不消彆的退役了。

倒是諸葛瑾,宿世地理知識豐富,穿越前也跑過很多處所,見地過名山大川,還熟讀史乘,哪怕這一世冇去過四川,他瞭解起來還是很輕易。此次跟二弟相逢後,一個多月裡,也多次談及這方麵的心得經驗,相互開導,都很有收成。

要不是劈麵是諸葛兄弟,讓他感覺必定有解法,劉備幾近都要讚美魯肅的老成慎重了。

當然,漢朝以及更早的時候,之以是不能這麼乾,必定也是有其事理的,有汗青和出產力的範圍性。

然後,朝廷能夠給運力伶仃定一個計入徭役、稅賦的折價標準。讓某些特定處所的百姓,能夠在挑選納糧、繳錢和服徭役之間挑選。比如每年該繳的田賦糧食,如果翻倍繳,當年就免除徭役。又或者交丁稅算賦時按五倍繳,便能夠把納糧和服徭役都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