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八十三 一朝掌得天下權 我為萬世開太平(2)[第1頁/共4頁]
李嗣源連續敘說了很多關頭題目,都是與興建學院‘配套’的事件,對方闡述之詳確、深切,讓李從璟聽了不由汗顏。
“朝廷六部如此,處所六曹亦如此。以戶部為例,戶部官員不知如何公道增加國度賦稅,不知如何規戒弊端改良財務,更不知漕運、屯田、鹽鐵、貨幣等事之深淺,絕非危言聳聽。時有良臣名臣,若能曆經數部任職,破鈔數十年時候,而火線有能夠改良國計民生。饒是如此,其所行之法,也不過因循舊製,能略加點竄則已可貴,就更不必說改良。是以天下凡是有弊政,朝廷常常要承害數十年,待得積弊深厚朝廷舉步維艱,而火線能有應對辦法,且也不必然應對恰當。”
後三個題目,可謂辦學典範三問。
“至於門生,也不難招收。隻要朝廷對門生學成後的安設計劃有吸引力,便不會缺門生退學。貢舉是為為官,既然進學院也能為官,後者乃至更加輕易,學子怎會不樂意?如果景象不好,頭幾批門生,可多收貧家後輩,亦可令官宦之家的青年才俊退學,做出榜樣。”
“有了先生,書冊也就好編撰,人多力量大,隻要引領恰當,第一批冊本不會太難。再者,百工文籍,官方也多有之,前人遺留下來的,可多方彙集。”
李從璟興建學院之心由來已久,這才氣有諸番運營,李嗣源不過方纔聽得這個動靜,略一考量就能將題目想得如許全麵,不是輕易的事。
“而所謂良臣名臣,又何其可貴?品性、才學、機遇,缺一不成。而要令其任事,改良弊端,更需君主信賴,更難的是,君首要悠長信賴。因是之故,天下凡是有蔽政,則必成積弊,不到複興之世,難以稍去疾患。而複興之世又何其可貴?便是有,也難儘去弊端。到得這時,即便國有明主,朝有良臣,不過空有救世之心,而不得救世之法,社稷又如何能獲得完整醫治?縱觀史冊,朝廷弊政一出,則積弊日深,待到無藥可救之時,也是民不聊生之際,天下遂亂,便乾脆突破統統瓶瓶罐罐,掀翻江山社稷,遵循‘先賢’之法,略加點竄,再重新直立次序。周而複始,循環來去,如是罷了。汗青不是老是類似,隻不過是總在重演罷了。”
李從璟天然應諾。
李嗣源點點頭,這才感覺公道,遂又道:“興建學院,我看可行。不過照你方纔這般說來,也不是小手筆就能做得好的。且不去說造一座學院修建,學院中開設諸多學科,起首得考慮先生從何而來。要達到朝廷期許,這些先生必不能濫竽充數,需得學問賅博,亦或各精各業。天下大亂已久,不管是朝堂上還是朝堂外,如許的先生都不好找;其次,學院招收的門生也必須是士子中的精英之輩,如何讓這些士子放下研讀多年的文籍,放棄貢舉退隱的所謂正路,投身到學院中來學習他們眼中的‘雜學’,不是一件簡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