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十國帝王 - 章八 臨壽春城啟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1)

章八 臨壽春城啟大戰 登八公山論古今(1)[第1頁/共4頁]

壽春正對潁口,即潁河與淮河的交彙口,首要抵擋潁河或淮河上遊方向的來敵。

林放心並不平氣,硬邦邦道:“我大吳運營江淮防地數十年,根底安定,現在你攻我守,大吳天然占有上風,且你唐軍可戰之兵不過五萬之眾,想要破我江淮防地,那是癡人說夢!”

長江下流易渡之處有二,一是采石渡,一是刮洲渡,分處建康的高低流。建康方麵為加強對兩處渡口的戍守,在這兩處渡口南岸的京口和采石兩地,北岸的廣陵和曆陽,屯駐重兵立為重鎮。

山石各有體相,外型大小不一,足以讓人依托、安坐;山中林木富強,綠意盎然,尚未顯出暮秋之蕭索;瞭望郊野,大地寬廣千丈,一望無垠;淮水曆經光陰,東流不息,如綢如帶。

換言之,本日能將八公山踩在腳下,有誌者定會生出,來日也能將金陵踩在腳下的氣勢,大業可期,大功在望,因而文屍諫武死戰,世人戮力同心,天然事半功倍。

批示八十萬雄師作戰,技術活,除卻前陣極少將士,前麵的人底子不知前麵產生了甚麼,一旦全軍都在喊我軍敗了大師快逃啊,一潰千裡自相踩踏並不希奇。

就算李從璟小我不喜豪華,但卻不能讓跟他一起轉戰南北、辛苦多年的幕僚臣屬們一向艱苦下去,臨時不說食色性也,這也是他展露威儀、恩德的需求。再者,戔戔一些安插,也談不上豪華,連張有生、孫錢禮他們踏青都有不小場麵的。

自古江淮一體,“守江必先守淮”。南邊亦或東南政權,與北方亦或中原政權的軍事較量,西線側重於湖北三鎮襄州、荊州、武昌,東線便集合在江淮一線。

ps:這兩天更新少的啟事,是因為要籌辦下個月的更新,畢竟還是想爭奪下全勤,這個月更了二十四萬,但斷更了兩天,偶然候真的很無法啊。下個月還是兩更,如果有半夜,算加更。

李從璟含笑也含著葡萄道:“苻堅之軍雖眾,成分卻太龐大,軍中山頭遍及,真與他一條心的冇多少人。再者,彼時北方久經烽火,軍民思安,故而將士們不肯出征,對戰役多有衝突。且不說苻堅本人善不長於批示近百萬雄師作戰,臨戰過分托大倒是顯而易見。他的雄師本已在河岸列好陣,晉軍八千精銳渡河時,請他讓出一塊疆場來,他就真讓了。晉軍渡河後,趁秦軍後退時猛攻不止,並大喊苻堅兵敗,秦軍各部莫不爭相後退,將士大喊苻堅陣亡,秦軍遂潰。八十萬之眾,一旦潰亂,場麵如何清算?苻堅之敗,實在不冤。”

“八公山之名的由來,傳聞源於西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與其八位門客,在此得道成仙的故事。常日裡此處也不乏文人騷客登頂,吟詩作賦相互唱和,不管前者故事真假與否,八公山因之而聞名,倒是究竟。”莫離滿頭汗水,明顯熱得很,動搖摺扇的行動卻一如既往慢悠悠的,風韻出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