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十國帝王 - 章二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2)

章二 穀雨識洛陽 筆落動兩川(2)[第1頁/共4頁]

郭威這兩年在萬州厲兵秣馬,謀的就是如何進軍蜀地,故而對進軍線路清楚得很,他張口就來:“川東地區雖以夔州為流派,其情勢之重卻歸於涪州。三峽高低,兩岸皆崇山峻嶺,大江水道在這一帶如同一個頎長的瓶頸,東出夷陵,西出涪州。”

當年劉備出蜀伐吳,在夷陵被陸遜大敗後,狼狽退回,便是據捍關而守,以當年吳軍海軍之強,也是莫能何如。

進軍線路罷,李從璟轉而起兩川之地的敷裕,也即攻取兩川對強大國力的意義,“兩川之地,地盤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南賈滇、僰偅,西近邛、笮馬旄牛。不但如此,蜀地寶貝各處,有壁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錦、繡、犛、犀、象、氈、犛、丹黃、空青、桑、漆、麻、苧之饒。況乎四川地多鹽井,可獲敷裕財利,雲安十三鹽監,但是聞名天下。”

他持續道:“昔年諸葛表態蜀,鑿石駕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於此立劍門關,厥後諸葛亮領蜀軍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後,魏鐘會帶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篡奪蜀國,蜀薑維領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鐘會10萬雄師於劍門關外。”

李紹城躬身施禮,神采奮然,“伐蜀之日,臣請為北麵前鋒!”

至於郭威兵發兩川,究竟挑選哪條進軍線路,一方麵看朝廷決策,另一方麵也得看屆時的實際環境。

“天成四年蒲月十七日,夏至。”郭威昂首瞭望,陽光有些刺目。

到這,李從璟成心偶然看了郭威一眼。

看到李紹城,郭威對朝廷用兵兩川的線路安插,胸中也就大抵瞭然。

郭威進宮見到李嗣源時,看到秦王也在,不但秦王在,好久不見的李紹城也在。

從權勢範圍來看,包含綿州——位在梓州北麵、二者相距甚近,各州根基都屬東川。武信軍的遂州,保義兵的閬州、果州,加上綿州,實際上已對梓州構成了包抄之勢,不但如此,更是將梓州與東川其他諸州隔斷開來。

汗青上,鐘會攻蜀漢,西魏尉遲迥取梁益州,包含厥後北宋平後蜀,蒙古攻南宋,都是由北麵進軍。

“較之關中、兩川,河隴之地陣勢較著為高,自關中、兩川仰攻河隴難,而自隴西下攻關中和兩川卻較易,故而中原在向兩川用兵時,與其一向在秦嶺南北爭一日之短長,不如取遠勢爭隴西,獲得一種地理上的無益態勢。當年蜀漢北伐多出祁山,便是出於這類思路。”

可見,朝廷如果伐蜀,必是先取東川,再進軍西川。

注:加強涪州、瀘州、綿州防備,而尋機速克合州、嘉州。

李從璟手中的長杆在輿圖上了,語氣重了幾分,“劍閣!也即劍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