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十 西路軍接連數戰 李從璟大定江淮(1)[第1頁/共5頁]
李彥卿資格最淺,以是最後發言,“要奪得廬州城,必須先敗其救兵,如此既可減弱王會部氣力,亦可打擊其部士氣,與來日之戰無益!”
三通鼓畢,諸將到齊。
三將正在參議軍機,忽聞標兵來報,倒是如李彥卿所言,王會果然調派五千精兵,來救濟廬州。
最後是賣力堵住退路的部曲,火線的交兵聲響起以後,他們在淮南軍倉猝大喊之前跳將出來,從背後向淮南軍衝殺。
唐軍殺敵逾千,最後壓著進退無路的吳軍俘虜,高歌班師。
此時的王會天然不曉得,江淮戰局早已起了變故。
王會達到舒城後,接到廬州遞來的求援信。
“疆場爭勝,不以兵馬多寡而論之,何況賊軍固然勢大,我軍鐵甲亦是很多,何故不能勝之?”王樸說完這話,向李從璟拱手,“請殿下決之!”
李彥卿更冇法入眠,他帶人到處巡查,鼓勵士氣,一趟路走下來竟然口乾舌燥,好歹到了天亮,雨停了一會兒,未到中午,又下了起來,有些將士傳染了風寒,李彥卿把這些人集合起來,不籌算讓他們帶病上陣。
“你我三部合軍,兵力已達三十個批示,僅是侍衛親軍精銳就已逾萬,廬州不過一座小城,三四千老弱之卒,日前某已連攻數日,彼之城防力量,已被某耗損過半,現在兩位既到,你我全軍同心,旬日必克之!”丁茂對史叢達與李彥卿道,廬州並不真是一座小城,丁茂說它小,是說他軍事氣力弱。
“麵前攻打廬州之唐軍,雖隻五六千兵馬,但盛唐李彥卿部既有能夠援助,兩相合兵就不容小覷了,廬州刺史發信求援,也是穩妥之舉。”說話的幕僚與廬州刺史有舊,便替對方說了幾句話。
李彥卿早就盯準了對方主將的防衛,擒賊先擒王,帶領親衛直接殺向對方主將。
一番苦戰,廝殺兩個多時候,屍橫遍野,血流漂櫓,林木雜草蒙受池魚之殃,已是臉孔全非。
軍令下達,敏捷傳往各部。
標兵彙報,淮南軍間隔此地另有三十裡。
緊接著,門路兩邊的林子裡,侍衛親軍披荊斬棘衝殺出來,嘶吼著將麵前錯愕的敵軍殺翻。
“丁將軍所言不差,廬州之以是能死守不降、連日力戰,所依仗者,不過舒城、廬江一帶的四萬救兵,若非如此,此城早已是囊中之物。”史叢達點頭,說出本身觀點,“淮南軍西路前日進抵舒城、廬江一帶,本應北上壽州,接廬州求救信,王會必將分兵來救。”
“淮南聲援江北,兵分三路。”李從璟親身來到輿圖前,以刀指圖,“自楚地調遣精兵四萬,於廬州登岸,經廬州西進壽州,是為西路;自金陵調遣鐵甲三千,並及新募之勇八千聲援揚州,是為中路;另遣海軍順江出海,北上聲援楚州,兵力四千擺佈,是為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