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十 昨日煙雲留不住 明朝雙手織鳳霞(2)[第1頁/共6頁]
百戰軍,就是李從璟手中的尚方寶劍。
李嗣源剛繼位,就公佈詔令,讓各軍就近取食,目標就是為了節儉軍費。莫離發起在京畿養兵,可謂與李嗣源此令主旨大相徑庭。鎮軍在處所就食,與集合在中心就食,很大一項辨彆就在於,前者能夠免除運糧的耗損。
王樸迎上莫離的目光,針鋒相對:“蜀地縱有千萬資財,也難運抵京都,淮水有漕運之便,長史何必捨近求遠?若無淮水之糧,便無十萬精兵,若無十萬精兵,王師何故定蜀地?”
且不言其他,國無糧,便無精兵,周世宗儘得淮泗十四州,而後周、宋鼎新軍政,蓄養禁軍,這此中豈能冇有如許一層因果乾係。
恐怕無他,隻兩個字:練兵。
大唐刺史一級的官吏,頓時就會迎來大洗牌。武人理政是不可的,要文官來。
安重誨腦袋裡曾偶爾冒出過一個動機:有百戰軍如許一支雄師,天下那邊去不得?有百戰軍如許一支雄師,天下何事不能成?
長安位處八百裡秦川腹心,固然如此,仍舊扶養不起長安百萬百姓,加上漕運要顛末黃河幾字型大彎處,路途遠不說,特彆是轉運,耗損甚大,高宗後唐庭立洛陽為東都,漸重東都,這也是很首要的啟事。之前楊廣修大運河,為的就是便利江淮糧食運往京畿。莫離這話倒也不差。
他愛好寒梅,因它耐得住酷寒,經得颳風霜,能在最不成能之時,綻放最奪目的色采。但是,這並不是最首要的,寒梅並不如何鮮豔,之以是成為絕品,是因為它開在非常之時。
王樸接著道:“運糧進京,首推漕運。漕運之事,不過南糧北運,東糧西運。現在江淮陷於吳國,南糧北運自是有望,隻剩東糧西運,但是漕運之糧,向來六分損於路途,以當前局勢,且不說處統統多少糧食可運往京畿,便是這路途耗損,以眼下朝廷之環境,也千萬承擔不起。”
以是,現在,百戰軍成了大唐的國之柱石。
天下皆知燕趙之地,多豪傑勇武之士,這些可都是最好的兵種子。並且盧龍之地民風渾厚,卻慷慨狠惡,正合軍隊之氣,加上與契丹多年鏖戰,不時戒備、練兵,怎會不練成一支天下至銳之師?
亂世就如寒冬,風霜比如世道險惡,本身好不輕易拚得一身繁華,卻未曾想一朝失勢,為權勢矇蔽雙眼,平白斷送了數十年心血。
李從璟成心改革滑、濮州二州,將其作為實驗田,扶植成新政的表率,以是這番仍舊有很多事情要做。
隻不過跟著情勢漸亂,才導致節度使權勢愈發不受節製,特彆是黃巢之亂後,刺史幾無領兵之權。現在莫離重提舊事,乃是有章可循。至於采選處所軍精銳為禁軍,強乾弱枝,這就跟周、宋之策不謀而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