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馬[第1頁/共2頁]
河曲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狀健壯鬆散,表麵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財,體質健壯,背腰平直,四肢健旺,樞紐較著。毛色首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均勻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公斤。三河馬氣質威悍,但脾氣溫馴,耐粗飼,適應較集約的群牧餬口。它屬挽乘兼用經濟範例。乘馬跑1千米隻需1分10秒時候。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公斤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西南馬漫衍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性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昂揚,鬃、尾、鬣毛豐長。身材佈局傑出,肌腱發財,蹄質堅固。長於登山越嶺,可馱運貨色100公斤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求運輸力量。此中較聞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西南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根本,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本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養首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三河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狀特性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頎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閃現刀狀。
蒙古馬
當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便是漢朝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期間,漢武帝為尋覓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獲得的馬能夠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朝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此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是以,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乾係。
中國國土廣寬,氣候環境多樣,幾近天下上統統的馬種都能找到合適其儲存的環境。在中國當代史上,騎馬的民族曾造過光輝的汗青,中國人與馬的乾係密不成分。中國的馬種大抵可分為兩類;一是處所種類,如蒙古馬、哈薩克馬、河曲馬、雲南馬等;二是培養種類,如內蒙古的三河馬、新疆的伊犁馬等。
三河馬是血緣極其龐大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占據期間,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本地馬種雜交,逐步構成了明天的三河馬。
伊犁馬
伊犁馬伊犁馬均勻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公斤。它體格高大,佈局均勻,頭部小巧而聰明,眼大眸明,頭頸昂揚,四肢健旺。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上毛色光芒標緻,表麵更加俊美娟秀。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紅色斑塊。伊犁馬脾氣和順,稟性活絡,善於騰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比賽中,負重80公斤,7小時12分鐘便可達到。是優良的輕型乘用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