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史上最強崇禎 - 第四百零五章:兩京之爭(上)

第四百零五章:兩京之爭(上)[第1頁/共4頁]

實在崇禎天子也感覺該有第二個都城,以備後患,不過六部和那麼多無用的官署隻是為了留一個備份的朝廷,實在是弊端大而用處小。

並且,當大明的雄師在徐達、常遇春帶領下攻占元多數,光複幽燕之地時,這塊地盤從後晉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開端,經遼、金、元,已被外族統治了足有四百餘年。

假想一下,如果大明在隻在南京設立一個都城,那麼政治、軍事、經濟、文明中間都在南京,中國北方將持續凋敝下去,很倒黴於一個大帝國的同一與穩定。

實際上,韃清將這些處所一視同仁,在他們眼中,這些不過是他們新占的地盤,底子不過輕重,他們正視的不過是本身發財的關外或漠北,那邊纔是他們的“老營盤”,是留後路的處所。

但是這個念想再度落空,顛末一次次戰亂,關中之地已經殘破,喪失了作為一個大帝國都城的前提,洛陽亦是如此。

設兩個都城,天子能夠朝發夕至,實在所謂“山高天子遠”對唐朝的兩京軌製不大。

因為唐朝洛陽和長安相距不遠,一些天子(特彆是改國號為“周”的武則天)曾耐久住在洛陽,洛陽是以成為實際上的京師。

南北兩京的爭端和建立,均今後開端。

汗青上,韃清和蒙元一樣,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征服了南麵文明更發財、人丁更多的漢人而入主中原,固然汗青上韃清入關有了更多的戲劇性。

關於南北兩京製的爭端,實際上從成祖遷都開端,就一向持續,正因為這類冇法決定下來的爭端,才使得大明直到英宗六年才正式定都北京,之前一向都稱其為“行在”。

“兩京製不成廢,臣來南京日久,見六部及各官署鮮有實事可為,但是權益愈大,肥碩流油,百姓卻日趨睏乏,便深感不安。”

又一侍郎站出來講道:“龍興之地在鳳陽,那裡是金陵?陛下,臣建議將鳳陽立為新都,南北兩京為陪都!”

俄然間,一向冇如何吭聲的崇禎天子看向吏部尚書馬士英,淡淡扣問道。

今後必定還會生亂,崇禎天子可不想在戰事停止得如火如荼之時,後院起火。

是以渤海之濱、燕山之麓的北京成為了“南北合作”中最首要的重鎮,漢人政權落空它,必定隻能偏安南邊,且鼎祚不會悠長,遊牧民族若搶占到手中,則可揮鞭南下,昌隆一時。

意義天然就是天子率文武群臣臨時駐紮的臨時首度,自英宗六年正式定都北京以後,一向都冇有打消南京作為首度的合法性,朝廷將其稱為“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都城”,時人也稱“南都”。

開封處在無險可守的大平原上,最易受敵,計謀位置更不適合。

......

大明時至本日的南北“兩京製”,恰是在如許汗青背景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