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結好[第1頁/共3頁]
世家門閥之盛,在民氣,在教養,在傳承,在地盤,也在相互間千絲萬縷的聯絡,他是如春雨潤物,雖細而無聲,但卻可改天換地。而皇權之威,卻有雷霆之力,頃刻間可定興衰,斷存亡,世家門閥再盛,以一家之力,也難擋皇權之壓。
楊恭仁看了看身後,見得身後並無旁人,因而道:“三皇子早有拉攏我楊氏之意,此前也曾特地上府拜見,他那邊倒是好說,已經應下了。”
此前李恪特地來華陰楊府拜見楊恭仁,當時李恪的正被外放出京,楊恭仁曾劈麵回絕了李恪,而現在,朝中情勢大轉,李恪聖寵愈厚,楊恭仁也是擔憂李恪對楊家生怨,故而前來拜見李恪,向李恪示好。
楊恭仁道:“老臣與貴妃娘娘畢竟是族親,幾位皇子,也唯有殿下與老臣最是閤眼,老臣自也是望著殿下穩穩鐺鐺地纔是。我楊家雖不比長孫家那般權勢滔天,但在朝中,在關中處所都還另有幾分根柢,此番殿下進京,如有罹難事,無妨來信華陰,老臣也許也能略儘微薄之力。”
在大部分的外人看來,此番李恪廬州遇刺,李承乾又在東宮說出了那般傲慢之語,李恪遇刺一事多數便是李承乾教唆,李恪此番進京,處境自是不易了。
楊恭仁的意義李恪天然曉得,但李恪也毫不會點破了他,趨利避害,本就是人之常情,李恪本也未曾指著能靠著這些滑不留手的世家後輩來做他楚王黨的中流砥柱,更何況楊家在朝中權勢之大,少有世家能與之比,對李恪而言,哪怕是錦上添花,楊家也是那株最鮮紅奪目的牡丹,也是不小的助益。
現在的朝堂局勢已不近年初李恪方纔外放出京當時,儲位之爭中太子與眾王攻守易位,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已不是穩如泰山,群狼伺虎之下,名譽已然江河日下的李承乾想要守住東宮談何輕易。
在楊恭仁看來,此前李恪雖有大功在身,又得李世民寵嬖,但太子乃是嫡長,又無錯誤,再加上長孫皇後和長孫無忌的攙扶,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天然穩如泰山。
論諸皇子名譽,李恪猶在李泰之上,待李恪進京以後,想必更是如此,如果到了當時楊家在上門,恐怕李恪便一定如此看重他們了。
李世民有十餘子,但在朝野表裡看來,真正有機遇介入帝位的除了已是太子的李承乾,便隻要三子楚王李恪,四子魏王李泰兩人,至於餘子,都難成大器,乃至就連阿誰看著高低活絡非常,卻無寸功在身的五子燕王李佑,也不過是個添頭。
這也是楊恭仁身為楊氏族老,但卻自降身份,深夜來驛館拜見李恪這個後輩,結好李恪的原因。
太子失德,東宮之位已然不穩,而魏王李泰封於洛陽,和山東世家又走地極近,因而李恪便就成了根在關中的弘農楊氏最好,也是獨一的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