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洛水(1)[第1頁/共5頁]
《地理誌》曰:洛出塚嶺山。《山海經》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舉之山,洛水出焉。東與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東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屍水注之。
戴延之《西征記》謂之八關澤,即《經》所謂散關。鄣自南山,橫洛水,北屬於河,皆關塞也,即楊仆家僮所築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陽,東南流,與瞻水合,水東出婁涿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水又東南,謝水北出瞻諸之山。東南流,又有交觸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惠水又南流逕關城北,二十裡者也。其城西梗阻垣,東枕惠水。靈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將五營士屯都亭,置函穀、廣城、伊闕、大穀、轘轅、旋門、小平津、孟津等八關,都尉官治此,函穀為之首,在八關之限,故世人總其統目,有八關之名矣。其水又南流,入於洛水。《山海經》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陽,而南流注於洛。謂是水也。
又東北過宜陽縣南。
東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逕熊耳山北。《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博物誌》曰:洛出熊耳,蓋開其源者是也。
水北出屍山,南流入洛。洛水又東得乳水,水彆出良餘山,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會於龍餘之水。水出蠱尾之山,東南流入洛。洛水又東,至陽虛山,合玄扈之水。《山海經》曰:洛水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乃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與讙舉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經》曰:此二山者,洛間也。是知玄扈之水,出於玄扈之山,蓋山川兼受其目矣。其水逕於陽虛之下。《山海經》又曰:陽虛之山,臨於玄扈之水。是為洛汭也。
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
是二水東入令媛渠,故瀆存焉。
城西有塢水,出北四裡,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黽池縣治。南對金門塢,水南五裡,舊宜陽縣治也。洛水右會金門溪水,水南出金門山,北逕金門塢西,北流入於洛。洛水又東合款水,有二源併發,兩川逕引,謂之大款水也。合而東南,入於洛。洛水又東,黍良穀水入焉。水南出金門山。《開山圖》曰:山出多重,固在韓。建武二年,強弩大將軍陳俊轉擊金門、白馬,皆破之,即此也。而東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左合北溪,南流入於洛也。
又東南流入於洛。洛水又東,逕宜陽縣故城南。秦武王以甘茂為左丞相,曰:寡人慾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朽矣!茂請約魏以攻韓,斬首六萬,遂拔宜陽城。故韓地也,後乃縣之。漢哀帝封息夫躬為侯國。城之西門,赤眉樊崇與盆子及大將軍等,奉璽綬劍璧處,世祖不即見。明日,陳兵於洛水,見盆子等,謂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上歎曰:卿庸中皦皦。鐵中錚錚也。洛水又東,與厭染之水合,水出縣北傅山大陂。山無草木,其水自陂北流,屈而東南注,世謂之五延水。又東南流,逕宜陽縣故城東,東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南,黃中澗水出北阜,二源奇發,總成一川,東流注於洛。洛水又東,祿泉水注之,其水北出近溪。洛水又東,共水入焉。水北出長石之山,山無草木,其西有穀焉,厥名共穀,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水出西北尹穀,東南注之。共水又西南,與左澗水會,水東出近川,西流注於共水。共水又南,與李穀水合,水出西北李溪,東南注蓁水。蓁水發源蓁穀,西南流,與李穀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謂之石頭泉,而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黑澗水南出陸渾西山,曆於黑澗,西北入洛。洛水又東,臨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東南與長澗水會,水出北山,南入臨亭水,又東南,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