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水經注 - 第39章 洛水(3)

第39章 洛水(3)[第1頁/共4頁]

又東北過伊闕中。

孔安國曰:澗水出澠池山。今新安縣西北有一水,北出澠池界,東南流,逕新安縣而東南流入於穀水。安國所言,當斯水也。然穀水出澠池,下合澗水,得其通稱,或亦指之為澗水也,並未之詳耳。今孝水東十裡有水,世謂之慈澗,又謂之澗水。按《山海經》則少水也,而非澗水,蓋風俗之誤耳。又按河南有離山川,謂之為澗水。水西北出離山,東南流,曆郟山於穀城東,而南流注於穀。舊與穀水亂流,南入於洛。今穀水東入令媛渠,澗水與之俱東入洛矣。或以是水併爲周公之所相卜也。呂忱曰:今河南使水,疑其是即此水也,然意所未詳,故並書存之耳。

瀍水出河南穀城縣北山。

又東過偃師縣,又東入於洛。

又東北過新城縣南。

伊水自闕東北流,枝津右出焉,東北引溉,東彙合水,同注公路澗,入於洛。

東南入於洛。

瀍水

澗水出新安縣南白石山。

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曆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也,昭公二十六年,趙鞅使女寬守闕塞是也。陸機雲:洛有四關,斯其一焉。東嚴西嶺,並鐫石開軒,高甍架峰。西側靈岩下,泉流東注,入於伊水。傅毅《反都賦》曰: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闕以達聰也。闕左壁有石銘雲: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舉高四丈五尺,齊此已下。蓋記水之漲減也。右壁又有石銘雲:永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軌,部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監作掾董猗、李褒,斬岸開石,平通伊闕。石文尚存也。

水有三源,各導一溪,並出山南流合舍,故世有三交之名也。其水西南流,注於狂水。狂水又西,逕缶高山北,西南與湮水合,水出東北湮穀,西南流,逕武林亭東北,又屈逕其亭南,其水又西南,逕湮陽亭東,蓋藉水以名亭也。又東南流,入於狂。狂水又西,逕湮陽城南,又西,逕當階城南,而西流,注於伊。伊水又北,土溝水出玄望山西,東逕玄望山南,又東,逕新城縣故城北,東流注於伊水。

伊水逕前亭西。《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晉箕遺、樂征、右行詭濟師,取前城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陽西南五十裡,伊滿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讀為泉。

馬懷橋長水出新城西山,東逕晉使持節征南將軍宋均碑南。均字文平,縣人也。其碑,太初三年十仲春立。其水又東流入於伊。又有明水,出梁縣西狼皋山,俗謂之石澗水也。西北流逕楊亮壘南,西北合康水,水亦出狼皋山。東北流,逕範塢北,與明水合。又西南流,入於伊。《山海經》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於伊水,是也。伊水又與大戟水會。水出梁縣西,有二源:北水出廣成澤,西南逕楊誌塢北,與南水合。水源南出廣成澤,西流,逕陸渾縣。《河南十二縣境簿》曰:廣成澤在新城縣界黃阜,西北流,屈而東逕楊誌塢南,又北屈逕其塢東,又逕塢北,同注老倒澗,俗謂之老倒澗水,西流入於伊。伊水又北逕新城東,與吳澗水會。水出縣之西山,東流,南屈逕其縣故城西,又東轉,逕其縣南,故蠻子國也,縣有鄤聚,今名蠻中,是也。漢惠帝四年置縣。其水又東北流,注於伊水。伊水又北,逕當階城西,大狂水入焉。水東出陽城縣之大苦山。《山海經》曰:大苦之山,多<王虖>琈之玉,其陽,狂水出焉,西南流,此中多三足龜,人食之者無大疾,能夠已腫。狂水又西,逕綸氏縣故城南。《竹書編年》曰: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圍綸氏者也。右與倚薄山川合。水北出倚薄之山,南逕黃城西,又南逕綸氏縣故城東,而南流,注於狂水。狂水又西,八風溪水注之。水北出八風山,南流,逕綸氏縣故城西,西南流,入於狂水。狂水又西,得三交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