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水經注 - 第73章 沔水下(2)

第73章 沔水下(2)[第3頁/共6頁]

澧水又西北合溲水出湖陽北山。西流北屈,逕平氏城西,而北入澧水。澧水又西注比水。比水自下,亦通謂之為派水。昔漢光武破甄阜、梁丘賜於比水西,斬之於斯水也。比水又南,趙、澧二渠出焉。比水又西南流,謝水注之。水出謝城北,其源藐小,至城漸大。城週迴側水,申伯之都邑,《詩》所謂申伯番番,既入於謝者也。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為謝陽侯,即其國也。但是是水即謝水也。高岸下深,浚流徐平,時人目之為渟瀯水,城戍又以渟瀯為目,非也。其城之西,舊棘陽縣治,故亦謂之棘陽城也。謝水又東南逕新都縣,左注比水。比水又西南流,逕新都縣故城西,王莽更之曰新林。《郡國誌》覺得新野之東鄉。故新都者也。

公私引裂,水流遂斷,故瀆尚存。比水又南逕會口,與堵水枝津合。比水又南與澧水會。澧水源出於桐柏山,與淮同源,而彆流西注,故亦謂水為派水。澧水西北流,逕平氏縣故城東北,王莽改名其縣曰平善。城內有《南陽都鄉正衛彈勸碑》。

《山海經》曰:淮出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尚書》:導淮自桐柏。

焦湖東注,謂之潤水,逕汝陰縣東,逕荊亭北而東入淮。淮水又東北,窮水入焉。

昔常珍奇自懸瓠遣三千騎援義陽行事龐定光,屯於溮水者也。溮水東南流,曆金山北,山無樹木,峻峭層峙。溮水又東逕義陽故城北,城在山上,因倚陵嶺,週迴三裡,是郡昔所舊治城。城南一十五步,對門有天井,週一百餘步,深一丈。

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

縣故蔣國周公以後也。《春秋·文公十年》,楚王田於孟諸,期思公複遂為右司馬,楚滅之覺得縣。漢高帝十二年,以封賁赫為侯國。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孫叔敖廟,廟前有碑。淮水又東北,淠水注之,水出戈陽縣南垂山。西北流曆陰山關,逕二城間,舊有賊難,軍所頓防。西北出山,又東北流,逕新城戍東。又東北得詔虞水口,西北去弋陽虞丘郭二十五裡,水出麵山,東北流,逕詔虞亭東,而北入淠水。又東北注淮,俗曰白鷺水。

比水於岡南,西南流,戍在岡上。比水又西南,與南長阪門二水合。其水東北出湖陽東隆山。山之西側有《漢日南太守胡著碑》。子珍,騎都尉,尚湖陽長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廟堂皆以青石為階陛。廟北有石堂。珍之玄孫桂陽太守瑒,以延熹四年遭母憂,於墓次立石祠,勒銘於梁,石字傾頹,而梁字無毀。盛弘之覺得樊重之母畏雷室,蓋傳疑之謬也。隆山南有一小山,山阪有兩石虎相對夾隧道,雖處蠻荒,全無破毀,作製甚工,信為妙矣。世人因謂之為石虎山。其水西南流,逕湖陽縣故城南。《地理誌》曰:故蓼國也。《竹書編年》曰:楚共王會宋平公於湖陽者矣。東城中有二碑,似是《樊重碑》,悉載故吏人名。司馬彪曰:仲山甫封於樊,因氏國焉。爰自宅陽,徙居湖陽,能治田,殖至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家畜放牧,魚蠃梨果,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弩東西,貲至百萬。其興工造作,為無窮之功,巧不成言,富擬封君。世祖之少,數歸舅家,及之長安受業,齎送乃至。世祖即位,追爵敬侯。詔湖陽為重立廟,置吏奉祠。巡祠章陵,常至重墓。其水四周城溉,城之東南,有《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城南稀有碑無字。又有石廟數間,依於暮側,棟宇崩毀,惟石壁罷了,亦不知誰之胄族矣。其水南入大湖,湖陽之名縣,藉茲而納稱也。湖水西南流,又與湖陽諸陂散水合,謂之板橋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