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漻水(1)[第1頁/共4頁]
淠水又東北逕博安縣,泄水出焉。
又南至蘄口南,入於江。
山即蘄山也。
又北逕五門亭西,西北流逕安豐縣故城西,《晉書隧道記》:安豐郡之屬縣也,俗名之曰安城矣。
泄水
決水又北,右會陽泉水,水受氵夫水,東北流逕陽泉縣故城東,故陽泉鄉也。
謂之芍陂瀆。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注黎漿水,黎漿水東逕黎漿亭南。文欽之叛,吳軍北入,諸葛緒拒之於黎漿,即此水也。東注肥水,謂之黎漿水口。
肥水又西逕東台下,台即壽春外郭,東北隅阿之榭也。東側有一湖,三春九夏,紅荷覆水,引瀆城隍,水積成潭,謂之東台湖,亦肥南播也。
北過其縣西,北入芍陂。
又北會濡水,亂流西北注也。
沘水出廬江灊縣西南,霍山東北。
漻水出江夏平春縣西。
南過其縣西。
南過安陸入於溳。
又北過安豐縣東。
淠水又西北逕馬亭城西,又西北逕六安縣故城西,縣故皋陶國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縣都陂中有大塚,民傳曰公琴者,即皋陶塚也。楚人謂塚為琴矣。
漻水北出大義山,南至厲鄉西,賜水入焉。水源東出大紫山,分為二水,一水西逕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眾水動。井今堙塞,遺址彷彿存焉。亦雲賴鄉,故賴國也,有神農社。賜水西南流入於漻,即厲水也,賜、厲聲附近,宜為厲水矣。一水出義鄉西南入隋,又注漻。漻水又南逕隋縣注安陸也。
晉改成蘄陽縣,縣徙江州,置大陽戍,從齊昌郡移治於此也。
肥水自荻丘,北逕成德縣故城西,王莽更之曰平阿也。又北逕芍陂東,又北逕死虎塘東,芍陂瀆上承井門,與芍陂更相通注,故《經》言入芍陂矣。
決水自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東,又逕其北,漢高帝六年,封孔藂為侯國也。
肥水出九江成德縣廣陽鄉西。
縣即其稱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吳因楚喪,圍灊是也。《地理誌》曰沘水出沘山,不言霍山,沘,字或作淠。
泄水自濡溪逕安風縣,北流注於淠亦謂之濡口。
蘄水
決水自雩婁縣北,逕雞備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吳敗諸侯之師於雞父者也。安豐縣故城,今邊城郡治也。王莽之美豐也。世祖建武八年,封大將軍、涼州牧竇融為侯國,晉立安豐郡。
施水
又西逕金城北,又西,左合羊頭溪水。水受芍陂,西北曆羊頭溪,謂之羊頭澗水。北逕熨湖,左會烽水瀆,瀆受淮於烽村南,下注羊頭溪,側逕壽春城西,又北曆象門,自沙門北出金城西門清閒樓下,北注肥瀆。肥水北注舊瀆之橫塘,為玄康南路馳道,左通船官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