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河水四(1)[第1頁/共5頁]
河水又南,黑水西出丹山東,而東北入於河。河水又南至崿穀,傍穀東北窮澗,水源所導也。西南流注於河。河水又南,洛水自獵山枝分東派,東南注於河。昔魏文侯築館洛陰,指謂是水也。
前人壅其流覺得陂水,種稻,東西二百步,南北一百餘步,與郃陽瀵水夾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潛相通,故呂忱曰:《爾雅》,異出同流為瀵水。其水西南流曆蒲阪西,西流注於河。河水又南逕陶城西。舜陶河邊。皇甫士安覺得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阪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南去曆山不遠,或耕或陶,地點則可,何必然陶方得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稱,蓋今後始之。南對蒲津關。汲塚《竹書編年》:魏襄王七年,秦王來見於薄阪關。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焉。
又南至華陰潼關,渭水從西來注之。
其水又北流注於河,
又南過汾陰縣西。
縣取名焉。故應劭曰:在郃水之陽也。河水又南,瀵水入焉。水出汾陰縣南四十裡,西去河三裡。高山開源,濆泉上湧,大幾如輪,深則不測,俗呼之為瀵魁。
《地理誌》曰:縣故蒲也。王莽改名蒲城。應劭曰:秦始皇東巡,見有長阪,故加阪也。孟康曰:晉文公以賂秦,秦人還蒲於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薛瓚注《漢書》曰:《秦世家》以垣為蒲反,但是本非蒲也。皇甫謐曰:舜所都也。或言蒲阪,或言平陽,及潘者也。今城中有舜廟。魏秦州刺史治,太和遷都,罷州,置河東郡。郡多流雜,謂之徙民。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工釀,采挹河道,醞成芳酎,懸食同枯枝之年,排於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之色,明淨若滫漿焉。彆調氛氳,不與佗同。蘭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貢選,最好酌矣。自王公庶友,牽拂相招者,每雲:索郎有顧,思同旅語。索郎,反語為桑落也。更加籍徵之雋句,中書之英談。郡南有曆山,謂之曆觀,舜所耕處也。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南曰媯水,北曰汭水。西逕曆山下,上有舜廟。
昔者,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所謂龍門矣。《魏地盤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岩際鐫跡,遺功尚存。岸上並有廟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筆墨紊滅,不成複識,一碑是太和中立。《竹書編年》:晉昭公元年,河赤於龍門三裡。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於龍門三日。京房《易妖占》曰:河水赤,下民恨。河水又南右合暢穀水。水自溪東南流,逕夏陽縣西北,東南注於河。河水又南逕梁山原東。原自山東南出至河,晉之望也。在馮翊夏陽縣之西,臨於河上。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晉侯以問伯宗,便是處也。《春秋穀梁傳》曰:成公五年,梁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召伯尊。遇輦者,不避,使車右鞭之。輦者曰:以是鞭我者,其取道遠矣。伯尊因問之。輦者曰:君親素縞,率群臣哭之,斯流矣。如其言而河道。河水又南,崌穀水注之。水出縣西北梁山,東南流,橫溪水注之。水出三累山,其山層密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按《爾雅》,山三成為崑崙邱,斯山豈亦崑崙邱乎?山下水際有二石室,蓋隱者之故居矣。細水東流,注於崌穀。側溪山南有石室,西麵有兩石室,北麵有二石室,皆因阿結牖,連扃接闥,所謂石室相距也。東廂石上,猶傳杵臼之跡。庭中亦有舊宇處,尚彷彿前基。北坎室上有微涓石溜,豐周瓢飲,似是棲遊隱學之所。昔子夏傳授西河,疑即此也,而無以辨之。溪水又東南,逕夏陽縣故城北,故少梁也,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從今名矣。王莽之冀亭也。其水東南流注於河。昔韓信之襲魏王豹也,以木罌自此渡。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逕漢陽太守殷濟精廬南。俗謂之子夏廟。陶水又南逕高門南,蓋層阜墮缺,故流高門之稱矣。又東南逕華池南,池方三百六十步,在夏陽城西北四裡許。故《司馬遷碑》文雲:高門華池,在茲夏陽。今高門東去華池三裡。溪水又東南逕夏陽縣故城南。服虔曰:夏陽,虢邑也,在大陽東三十裡。又曆高陽宮北。又東南逕司馬子長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太史公自敘》曰:遷生於龍門,是其墳墟地點矣。溪水東南流入河。昔魏武侯與吳起浮河而下,美國土之固,即於此也。河水又南,徐水注之。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逕漢武帝登仙宮東。東南流絕疆梁原,逕劉仲城北。是漢祖兄劉仲之封邑也,故徐廣《史記音義》曰:郃陽,國名也。高祖八年,侯劉仲是也。其水東南逕子夏陵北,東入河。河水又南,逕子夏石室東。南北有二石室,臨側河崖,即子夏廟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