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洭水(1)[第1頁/共4頁]
水上有燕室丘,亦因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測,號曰龍淵。
王莽改名南平,縣曰宣風。項羽遷義帝所築也。縣南有義帝塚,內有石虎,因呼為白彪郡。《東觀漢記》曰:茨充,字子何,為桂陽太守,民惰懶,少粗履,足多剖裂。充教作履,今江南知織履,皆充之教也。黃溪東有馬嶺山,高六百餘丈,廣圓四十許裡。漢末,有郡民蘇耽,棲遊此山。《桂陽列仙傳》雲:耽,郴縣人。
攸水出東南安成郡安複縣封侯山,西北流逕攸縣北,縣北帶攸溪,蓋即溪以名縣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則為攸輿侯,即《地理誌》所謂攸縣者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縣,入於洣水也。
耒水西北至臨承縣,而左注湘水,謂之耒口也。
鐘水出桂陽南平縣都山,北過其縣東,又東北過宋渚亭,又北過鐘亭,與漼水合。
《地理誌》謂之泥水者也。
水出江州安成郡廣興縣承平山西北流,逕荼陵縣之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節侯訴之邑也。王莽改名聲鄉矣。洣水又屈而過其縣,西北流注也。
又西北過耒陽縣之東。
累石山在北,亦謂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狀,故俗人藉以名之。山在羅口北。氵買水又在羅水南,流注於湘,謂之東町口者也。
《地理誌》曰:洭水出桂陽,南至四會是也。洭水又東南流,嶠水注之,水出萌渚嶠之溪,溪水下賤,曆峽南出,是峽謂之貞女峽。峽西岸高岩,名貞女山。
醴陵縣,高後四年,封長沙相侯越為國。縣南臨淥水,水東出安城萍鄉翁陵山。餘謂漉、淥聲附近,先人藉便,以淥為稱,雖翁陵名異,而即麓是同。服從縣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於湘。
耒水
又西至累石山,入於湘水。
山下際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狀如女子,故名貞女峽。古來相傳,稀有女取螺於此,遇風雨書晦,忽化為石。斯誠巨異,難以聞信。但啟生石中,執呱空桑,抑斯類矣。物之竄改,寧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東南入陽山縣,右合漣口,水源出縣西北一百一十裡石塘村,村之流水側,有豫章木,本徑可二丈,其株根猶存,伐之積載,而斧跡若新。羽族翱翔不息,其旁眾枝,飛散遠集,鄉亦不測所如,惟見一枝,猶在含洭水矣。漣水東南流注於洭。洭水又東南流,而左與斟水合。水導源近出東岩下,穴口若井,一日當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水。洭水又南逕陽山縣故城西,耆舊傳曰,往昔縣長臨縣,輒遷擢超等,太史逕觀言陣勢使然。掘斷連岡,流血成川,城因傾阤,遂即傾敗。中間大鼓,飛上臨武,乃之桂陽,追號聖鼓,自陽山達乎桂陽之武步驛,所至循聖鼓道也。其道如塹,迄於鼓城矣。洭水又逕陽山縣南,縣故含洭縣之桃鄉,孫皓分立為縣也。洭水又東南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