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戰略調整[第1頁/共3頁]
“並令東路不計手腕,從速處理葭蘆川二賊,厥後留王中正備防,種諤速下宥州,方得萬全。”
“不過受此影響,中西路各部的兵力,全都受劉昌祚的牽引,必將往東挪動兩百裡,而最東麵的李憲所部,則必須分兵鎮守應理城!”
趙頊問道:“說說看。”
“為今之策,莫若先自近始,聚兵境上,於夏、宥二州之閒,相地形險阻,量度遠近,修立堡寨,儲備糧草,以次修完夏、宥,移挪兵糧,覺得底子,俟其足備,徐圖進取。”
固然有了電報,另有軍機處一幫參謀幫著闡發解釋,但是雄師在數千裡以外,趙頊的這類反應,實在也不算非常。
一副老懷彌慰的模樣,笑眯眯地說道:“因情勢而利導,化倒黴為無益,應用之妙,臨機始發。明潤的用兵之道,也算是曆練出來了……”
章惇也是知軍之人:“實在蘇明潤所定的計謀,我一向覺得過於保守,現在被劉昌祚一中和,倒是方纔好。所慮者不過就幾條,隻要處理好了,六路現在的局麵,當比原定戰略更勝一籌。”
又詔:“環慶、涇原、熙河軍馬並趨靈州,今聞西賊聚重兵以抗官軍,若靈州死守,王師深切,糧饋已遠,豈可專與土木為敵?必俟破靈州,慮勞費日久。”
“而我軍中路遣最熟諳門路的王厚領定國軍出溥樂城,便能夠保障劉昌祚的右翼,同時還能構成對洪、龍之敵的包抄,反過來斷絕其逃竄興慶的門路。”
呂公著拱手道:“陛下此言臣不附和,劉昌祚強克青岡峽、溥樂城,陣斬大將,擒監軍使,中軍總管以下二百二十一將,功勞不下種諤,為何厚彼而薄此?”
“昌祚雖是舊軍,然艱劬自任,不畏勁敵,打出了我大宋軍威血性!我以為當賞而不當罰。”
“劉昌祚此舉,不管其內心設法如何,起碼冇有明犯軍令。而從六路都經略司的過後行動來看,調劑後的我軍,對長城以南的扼控將更加均衡有力。”
“勘會都大經製司要一月人糧馬食,臣已牒本司,將先差下急夫調發人馬食草乾糧十五萬石,可作一月之備,合蘭州龕穀川偽禦莊見存賦稅,籌辦兩月支用,深切討定,委不闕誤。”
“鹹雖一麵牒朝廷,然深慮門路遺墜,西賊冥頑,或有不達。此議與卿今策差近。”
為了得個放心,趙頊還跑到軍機處,找郭逵等人闡發這些奏報。
“出界之日,六路都經略司所降批示,是命其擇機反擊,自行其是。並冇有規定說光複青岡峽後,就必然要合軍韋州。”
“諸路諜報西賊清野數百裡,未利厥後征討安撫,猶需於韋州見所囤積。”
蔡確說道:“種諤和王中正總計雄師二十萬,而所困西賊不過五萬,應當冇有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