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楚越聯兵 吳師抵敵(4)[第1頁/共2頁]
龍潭峰乃天目諸峰中之佼佼者,因峰頂有一清池,名喚龍潭而得名。龍潭嵌於峰巔,廣可數十畝,水深莫測,深藍陰暗,有人說它通連東海,故長年不涸,越是氣候乾旱,它越浪濤起伏,綠波泛動,彷彿潭底有無數泉眼在突突噴湧。峰下十八穀,穀穀流淌著龍潭清流。內裡有一葫蘆峪,入穀處極狹小,像似葫蘆的把。越往裡走越寬廣,直至構成一片圓形的開闊地,這便是葫蘆頭的腹腔了。倘掘龍潭,放水注於葫蘆頭內,這裡便成了一片汪洋澤國。一天上午,專毅率部與小股越軍交兵,兵敗崩潰,來到了葫蘆峪。苦戰了半天,好不輕易博得了一點喘氣之機,倉猝埋鍋造飯,飯熟正欲進餐,越軍尾追而至。專毅猶驚弓之鳥,見越軍如見獵人,丟下碗筷,撒腿便逃,轉眼間逃得無影無蹤。鑽山溝,隱密林,跋山渡水,整日讓人牽著鼻子轉,越軍已經數日未曾充饑了,忽聞陣陣飯香自深穀中飄來,將士們無不垂涎欲滴,不覺加快了追逐的速率。既至來到葫蘆腹腔,吳軍已聞風而逃,見有熱氣騰騰的飯菜可食,不等長官命令,士卒簇擁而上,爭筷子搶碗,狼吞虎嚥。合法越軍將士有滋有味地咀嚼著白米肥肉的時候,忽聞暴風吼怒,怒濤彭湃,巨雷轉動,天崩地裂,峰塌穀陷。本來是吳軍掘開了峰頂的龍潭,潭水自天而來,奔瀉如猛獸下山鋪天蓋地,勢不成擋,山石隆隆轉動,大樹連根拔起,野獸東奔西竄,終究喪生於波瀾當中。越軍見狀,扔下碗筷逃命,一齊向葫蘆把擁去,但把口早已被數丈高的沙袋堵塞,穀中的水位在飛速上漲,冇膝、齊腰,蓋過了頭頂,頃刻間葫蘆峪變成了深淵和湖泊,越軍將士化為魚鱉。
胥抒聞報,怒髮衝冠,捶案而起,牙齒咬得格登格登的響。他命郭如臬帶部分士卒毀滅烈火,本身帶領雄師隊出城毀滅騷擾之敵。
卻說越派胥抒為主將,郭如臬輔之,率兵北上,中轉禦兒,欲分兵取嘉興與李,然後水陸並進,會師於姑蘇。但是這不過是越軍的一廂甘心,吳王與孫子豈能任其隨心所欲!越軍駐進禦兒的第二天深夜,馬廄、倉房同時起火,放火者是潛於城內的一小股吳軍。他們殺死了尖兵,撲滅了蘆柴,投進馬廄與倉房,見烈火騰騰燃起,並不藏匿,並不迴避,而是在火堆旁喝彩雀躍,像開篝火晚會普通。直到越軍從睡夢中驚醒,調集步隊撲救,他們才喝彩著,謾罵著,向西北角逃去,還一邊逃,一邊罵,越軍天然是在後邊緊追猛趕,直追至城牆根。放火的吳軍士卒自水道爬出,城外正有無數吳軍將士在喝彩謾罵,燈籠火把亮如白天。越甲士眾,冇法從水道出城,也不敢冒然出城。
駱駝夼因駱駝山而得名,駱駝山群峰起伏,連綿向上,彷彿一頭龐大的駱駝,引頸邁步,舉頭東南,其頭為該山的最岑嶺。自峰頂以下,溝壑縱橫,穀澗交叉,千支萬係,四周八方,統稱為駱駝夼。此中鷹愁澗、迷魂穀、鬼見愁、食人壑、喪命溝、葬夫壕、災害河等,都是些令人聞名喪膽的處所,更不要說身臨其境,涉足其間了。長年闖蕩山林的樵夫、獵戶、采藥漢,也常常迷途難返,為鷙禽猛獸所食,異域他鄉的陌生漢突入深溝險壑,則十有九不歸。一天下午,伍子胥率數百名兵將,自西北引一隊楚軍入駱駝夼。與此同時,被離帶五十名精卒,從東南誘一支越兵進駱駝夼,他們奸刁的孩子捉迷藏似的時出時冇,時隱時現地偷襲仇敵。楚越之卒欲擊吳兵,吳兵隱冇,深溝險壑,他們不敢私行突入,隻能望溝壑而興歎。吳軍欲襲楚越兵將,似神兵自天而降,一擊就準,一打便靈。但他們卻不重創,彷彿隻是引逗戲弄,嬉鬨玩耍。如許周旋繚繞,忽上忽下,忽裡忽外,忽快忽慢,直至夜幕來臨,楚越之軍才與吳軍將士相逢,滿腔肝火方得以宣泄。這一夜是月黑天,空中濃雲密佈,不見星鬥,加以穀深林密,駱駝夼內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兩軍相敵,人喊馬嘶,槍來劍往,或死或亡,或追或逃,俱在黑暗中停止,若幽靈戰於陰曹地府當中。待到晨光微露,夜幕隱退,光亮擯除了暗中,細心辨認,駱駝夼內橫躺豎趄著穀子似的屍身,非越兵,即楚將,無一具屬於吳國。本來,明天夜晚,伍子胥與被離,彆離將一隊楚越兵將引至這裡,夜色中吳軍隱去,楚越兵將於黑暗中混戰廝殺,才落得這悲慘的結局,留下這可歎的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