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後 記[第1頁/共2頁]
曹堯德
有朋友問:“你為何傳了孔、孟,傳孫武,而不傳老、莊呢?”這是個龐大題目,難一語作答,總的說來,是由我的思惟觀點決定的。
孫武比孔、孟生長了一步,他將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相連絡,主張用戰役製止戰役,用戰役毀滅戰役,即用戰役的手腕來處理這一根基的社會衝突,達到同一天下的目標。他跟儒家從同一前提解纜,最後歸宿分歧,隻是處理衝突的體例分歧。孫武子的體例是主動的,行之有效的,汗青早已證明,如秦之同一中國。有人說,孫武的辯證法僅限於軍事學範疇,範圍狹小。這未免失之公允,任何一種思惟,隻要它富有哲理性,不管從哪一個方麵著眼,都具有遍及的指導意義。《兵法》十三篇中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料”、“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自保而全勝”、“避實而擊虛”、“因敵而製勝”、“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等等,雖都著眼於軍事,卻合用於各行各業。據悉經濟高度發財的某些國度,連商店招收伴計的測驗中都離不開《孫子兵法》的內容,更不要說貿易、企業的運營、市場合作、行政辦理和交際活動了。在一次學術集會上,一名國營大企業的廠長講如何用《孫子兵法》停止企業辦理,講得非常傑出,博得一陣陣喝采。從合用和指南的角度講,在扶植具有中國特性社會主義的明天,孫武子思惟比孔、孟思惟更具有實際意義和指導代價。是以,《孟子傳》尚未脫稿,我便開端了傳孫武子的籌辦事情。
跋文
1992年9月於龍口
我越來越深切地感遭到,世上的任何服從,都不是屬於哪一小我的。人餬口在社會上猶植物餬口在故鄉裡,離不開陽光和氛圍,離不開水肥土。花兒是斑斕的,果實是豐富的,但是,真正值得讚美的,倒是它們賴以儲存的前提。龍口,這方滾燙的熱土,這裡的黨構造,這裡的各級帶領,這裡的千百萬公眾,我的親朋和同道,這是我紮根的泥土。中國聞名文物考古學家、八十高齡的張政先生、中華孔子學會的張岱年會長和董乃強主任、中國孫子與齊文明研討會的任繼愈和駱承烈會長、原北京大學的王路賓校長、中國群眾束縛軍駐濰原四十六軍範培賢軍長、五四九六○軍隊王長根師長、山東省圖書館陳景唐館長、江蘇省吳縣處所誌李嘉球主任及文管會的全星源主任、我創作三部傳記小說時供應幫忙的張鳳洪會長,以及我的諸多弟子……都給了我熱忱的鼓勵和極大的幫忙。冇有大師的大力互助,便冇有我創作上的勝利,冇有《孫子傳》的問世。故,並致以高貴而竭誠的謝意!
固然儒家思唯有很多值得攻訐和剔除的封建糟粕,但主動出世的精力倒是值得充分必定的。孔、孟二人都是在滄海橫流的汗青大變動期間,儘力實際其小我比較體係的文明思惟,為實現其所設想的社會藍圖而馳驅,而鬥爭,“昂揚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們將處理這一社會根基衝突的但願依托在某些開通君主身上,通過仁義的說教,使實在施“仁政”、“德治”的政治辦法,終究實現“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抱負。這固然是不實在際的抱負主義,客觀上是在調和衝突,但畢竟是主動的經世派。道家則不然,他們固然熟諳到了事物的對峙麵能夠相互轉化的規律,卻冇有熟諳這類轉化是有前提的,不是無前提的,把這類轉化絕對化了。至於對峙麵的同一,他們主張一任天然,架空報酬,因而作出了悲觀有為的結論。後代的“有為而治”、“平靜有為”,“避世成仙”等等,是這類結論的翻版;削髮、雲遊、煉丹,是他們的行動和表示;羽士、方士,則是他們的身份和職業。試想,倘人皆若此,吃甚麼,穿甚麼,住甚麼,用甚麼,人何異於禽獸,社會如何生長,那裡還會有本日之文明和大千天下!……我反對這類觀點,更鄙薄這些行動,故不肯為其鼻祖作傳。當然,文學創作,不在寫甚麼,而在如何寫,並非傳老、莊者便主張悲觀有為,我指的是本身不肯讚美他們,稱道他們。當今之很多人,包含那些身居要職的顯赫人物,乘的是汽車,住的是樓房,儘享前人艱苦創業之福,沐浴當代文明的陽光,卻在案頭寫個大大“忍”字,或於居室懸一塊“可貴胡塗”的匾額。倘旨在加強涵養,何嘗不成;若以此為座右銘,則大錯而特錯。人生倉促,如駒過隙,即使個個八十高齡,一天鬥爭十二個時候,那也是不敷的。我們這個民族,因為汗青和社會的啟事,已經大大地後進了,聰明都來不及,還要胡塗,豈不荒唐!……這便是我之以是傳孔、孟而不傳老、莊的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