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孫子傳 - 第86章 討吳叛臣 斷楚翅翼(2)

第86章 討吳叛臣 斷楚翅翼(2)[第1頁/共2頁]

在給將領講課的同時,孫子還直言不諱地警告闔閭,國君能夠貽害軍隊的有三種環境:不知軍隊之不成進步而命其進步,不知軍隊之不成後退而命厥後退,是謂束縛軍隊;不知軍隊內部之事件而乾與其行政者,則軍士利誘;不知用兵之機謀而乾與及批示,將士必生疑慮。全軍既惑且疑,諸侯必趁機進犯,災害至矣,是謂擾亂我軍而導致敵軍勝利。

徐與鐘吾乃楚之屬國,在今江蘇、安徽交界處,洪澤湖北麵一帶,與吳交界,它們均為小國,民窮兵少,與彆邦交兵,十有九敗,對此孫子瞭如指掌。此番發兵,看來鋒芒指向徐與鐘吾,旨在討伐逋臣,肅除餘孽,斷楚之翅翼,實則與楚交兵。孫子推測,吳師的陣容如此浩大,掩餘與燭庸決不敢迎敵,必流亡楚國。楚將如何對待吳之叛臣,是收留還是擯除呢?會不會派精兵強將助掩餘、燭庸迎擊吳師,以報雞父之仇呢?再說,楚見吳滅其二屬國,能坐視不問,袖手旁觀嗎?須知楚國處所數千裡,四周附庸十餘國,群眾富庶,國力薄弱,戰備充沛,子西、囊瓦、沈尹戌、武城黑、子必等皆有萬夫不擋之勇,且智將若天上繁星,豈可自覺悲觀,掉以輕心!孫子正想藉此機遇,探水之深淺,以便將來伐楚不致被淹。孫子將本身的這些設法與企圖言於吳王及眾文武,天然博得了眾口一詞的讚譽,因而擇穀旦揮師北上。

將帥受命以後,不能不時拘束地機器恪守君命,應當按照戰役實際過程有所權變。要曉得九變的好處,有的門路不要通過,有的仇敵不要進犯,有的城邑不要占據,有的處所不要爭奪,有的君命能夠不履行。

果不出孫子所料,掩餘、燭庸得悉吳以兵法大師孫武為元帥,伍子胥、伯嚭正統帥水陸雄師向徐與鐘吾進發,嚇得魂飛魄散,倉促相約降楚。他們恐楚不受,重金賄賂楚之右尹囊瓦。楚昭王讀了掩餘與燭庸的降書,似手捧刺蝟,非常難堪,忙與囊瓦商討如何對待吳之降將。囊瓦故作慎重考慮,說道:“公子光殺王僚,篡權奪位,除慶忌,穩固政權,為除後患,今又來討伐掩餘與燭庸。吳之逋臣為求活路而降,我無回絕之理,且彼帶數萬兵丁,於我無益有害,何樂而不為?”

孫子還要求將領們權貴而不高傲,委以重擔而不專斷專行,危而不懼,每一個行動都像璧玉那樣不成汙。孫子指出,為將帥者有五種致命的缺點:有勇無謀,隻知死拚,便能夠被敵誘殺;臨陣膽怯,貪恐怕死,便能夠被敵俘虜;暴躁易怒,一觸即發,便能夠因被敵欺侮而妄動;潔身好名,過於自負,便能夠因被敵欺侮而落空明智;隻知“愛民”,便能夠被敵滋擾而陷於被動。這幾點是將帥易犯的不對,是用兵的災害。軍隊的毀滅,將帥的被殺,都是因為這五種致命缺點形成的,這是為將帥者不得失慎重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