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九四節 那是時光的歎息[第1頁/共5頁]
南塔門之下供奉一尊毗濕奴雕像。蘇耶跋摩二世在位時,這尊毗濕奴像本來是供奉在吳哥寺頂層神庵內,在吳哥寺改宗佛教後,由頂層神庵請來此地保護。畫廊內側(東側)是石壁,間以葫蘆欞窗。畫廊壁朝吳哥窟畫廊女神浮雕
吳哥窟的19o米寬的護城河,如一道樊籬,反對叢林的圍困,是以吳哥窟比其他吳哥古蹟,儲存得最完整 ” 。但仍然雜樹叢生,有些樹根深植入部分修建物的紅壤磚裂縫,逐步將裂縫擴大,最後將紅壤磚推落,使修建物坍塌。
寺廟的第三層台基,即最內和最高層台基,稱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1、二層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十二道台階都非常峻峭,必須手腳並用,蒲伏攀登,意味登天之艱苦。
往東,路北,在藏經閣和寺廟之間,有一片荷塘,綻放各色荷花;路南對稱位置的水塘,則是淨水一泓。路段絕頂是一條通吳哥寺廟廟門的十字陽台,稱為王台。王台擺佈有獅子保護。水塘和王台都是先人增加的。
十字遊廊由兩道遊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遊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構成,由四行方柱支撐。兩行內方柱支撐中廊,兩行外方柱支撐各自的偏廊。中廊寬約3米,高約4.5米,上半是牆壁,下半是方柱。
<b></b>
從廣場大道望吳哥寺見正中一高塔,兩座較小的塔在擺佈對稱地烘托著,構成一個山字形。寺廟頂層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軸對稱以外,有更鬆散的兩種扭轉對稱:從東、西、南、北四方,閃現不異的山字形構圖,成9o度扭轉對稱。
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鐘方向,西畫廊揭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擊敗羅刹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場麵,和摩訶婆羅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戰役的故事。
十五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以後,因暹羅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吳哥寺變成上座部梵刹。而後吳哥寺一向是上座部小乘梵刹,持續至今。
各塔門都有縱通道、橫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縱通道以出入寺院,橫通道以旅遊畫廊。此三座塔門的縱通道特彆寬廣。可容大象通過,彆名象門。
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吳哥窟西門、東門;東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長2oo米,寬12米,上鋪砂岩版,古時西堤是裹金的。護城河內岸留開一道3o米寬的空位,環繞吳哥寺的紅土石長方圍牆。
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汗青有關,此中一幅描畫蘇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左手向左指,背工靠著寶座扶手,擺佈侍從各二,手執長扇,為王扇風,身後另有宮女,手持巨型蠟燭,白日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