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〇節 顏沉魚和考拉[第3頁/共4頁]
同普通寺廟有所分歧,大明寺的廟門殿同時也兼作“天王殿”。正門上額“大明寺”三字是趙樸初集隋代《龍藏寺碑》而鐫,字體古風騷溢。
顏沉魚和考拉進門正南供奉著彌勒佛坐像,左手握布袋,右手持佛珠,佛教說他將在釋迦牟尼涅槃後成為“將來佛”。兩側有一副明太祖朱元璋所撰春聯: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人間好笑之人。
寶殿內法相寂靜,經幢莊嚴,法器俱全。正中坐於蓮花高台之上的釋迦牟尼大佛,被尊稱為“大雄”。大佛兩側是他的十大弟子中的迦葉和阿難,佛祖去世後,迦葉在靈鷲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會;阿難是佛祖的堂弟,聰明聰明,善於影象,跟從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講經說法的內容寫在貝葉樹的葉子上成為佛經。
彌勒的前麵站像是護法韋馱,他左手擎須彌山,右手按“降魔杵”,護持釋邊牟尼講經說法,因此被稱為佛教上的護法神。
二層五楹單簷硬山頂的藏經樓是大明寺的一個首要構成部分,軒敞疏廊,屋脊之上陽嵌“**常轉”,陰刻“國泰民安”。藏經樓匾額由趙樸初題書。
陶澍居住在洞庭湖畔,因他家門口潭水中有塊石頭,剛正如印,名叫“印心石”,陶澍從小跟從父親讀書,書齋就在“印心石”北岸,故名“印心石屋”。
同其他寺廟一樣,佛壇背後是“海島觀音”泥塑群像,觀世音是西方極樂天下上首菩薩,她能挽救大家間的統統磨難,因此被稱為大慈大悲的菩薩。
佛壇兩邊是十八羅漢像。殿堂佛像全數重新裝修,金光煥彩,法相寂靜。大明寺內和尚甚眾,香火不竭,遊人如織。每年除夕,寺內停止撞鐘活動,中外佳賓鹹集,共祈安然多福。
此樓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光祿寺少卿汪應庚初建,樓名取自宋朝畫家郭熙《山川訓》中: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之意而定名。
北宋時,揚州屬淮南東路轄區,聞名文學家蘇轍(子由)與秦觀(少遊)暢遊大明寺,作詩唱和。秦少遊詩末句為:“遊人若論登臨美,須作淮東第一觀。”自此,大明寺景區為“淮東第一觀”而名聞天下。
寺前西院牆上為“天下第五泉”大字石刻,金壇王沂書,新安汪立庚立石。大明寺東側晴空閣北院東廊壁上,嵌有清朝聞名書法家鄧石如的篆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碑刻,乃海內罕見的篆書之寶。
牌坊後背有篆書“豐樂名區”四字,是因疇昔這裡屬大儀鄉豐樂區而得名。正反兩麵篆書都是光緒年間鹽運使姚煜手書,佈局工緻,字體雄美。牌坊前麵南而踞的一對石獅格外惹人諦視,石獅按皇故裡林規格雕鐫,外型雄渾,正頭,蹲身,直腰,前爪平伏,傲視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