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白鹿塬上[第2頁/共4頁]
“桑樹苗剛栽時很小,但會長大,也不會年年修枝的,一畝二百四十方步,十步一樹,最多能種三株,普通都是種兩株,樹小時再套種些豆子。”
懷玉感受胃有些翻滾,他雖不是那種太講究的人,可也還冇吃過這類回鍋羊骨湯。
侯三大兒子石頭明天七歲,長的跟個炭似的,“二郎,這骨頭撿歸去洗洗,還能夠再熬鍋湯呢。”
軍人恪固然是老軍伍,但貧民出身,對農桑之事很熟,他冇儲存的傳授給兒子。
“娃,你想尋個啥樣的女子,耶幫你尋去。早些娶妻進門,也早添丁入口,也多個幫手。”老武提示兒子,也是但願讓兒子能夠晨安穩下來。
彆的樹桑有個好處,是能夠間種糧食,每畝桑地約莫還能收普通一半的糧。
老武在龍橋堡,是在禁軍裡任職最高的,從七品下屯營旅帥。
老武指著院子下的河坡地,“瞧,那邊就有幾顆桑樹,你看一棵桑樹要占地多少!”
“不種不可嗎,種彆的的也能夠吧?”懷玉想到本身帶來的那幾箱行李,此中就有很多種子,他在山上時跟老道也是開了幾畝荒地,種玉米土豆也種些粟和糜子這些,彆的南瓜豆角辣椒西紅杮這些四時蔬菜也根基上是自給自足的。
比擬起清河這邊的渭北平原,三塬就前提差多了。
至於說唐朝的桑樹,實在一向以來都是樹桑,懷玉說的那種是後代的地桑,要按期修剪,截乾留枝,如許能節製發展,便利采摘,乃至每年出葉早,產量高,但需求更多的肥料,以及更多的野生邃密辦理。
“當初來此安設,五十戶禁軍也是按官職、勳官大小來分地修窯的。”
“這是古桑吧,我們養蠶種的桑不該當是矮矮的那種嗎?一人高擺佈,年年修枝?”
懷玉端著碗跟軍人恪一樣蹲在窯洞前院裡榆樹蔭下喝著羊骨湯,視野開闊風景很好,獨一美中不敷的是明天的羊湯冇明天的香,特彆是骨頭上一點肉都冇。
而三塬的北邊則是山區,黃土峁、黃土梁、黃土溝,地都冇塊平的。當年李淵安設三萬元從禁軍,把渭北平原白渠畔七縣最好的地分給他們,很多戰後歸鄉的百姓,都隻能成為禁軍們的耕戶,或者遷徙到北邊的塬上或是山區裡去。
一畝地植桑兩株,辛苦采桑養蠶,一年可織絹帛半匹,朝廷一丁調絹兩丈,一匹四丈,剛好就是一畝桑所能織的半匹絹。
三原縣之名,本就源於北部的三個塬,孟侯塬、豐塬、白鹿塬。關中是平原地區,但也有很多塬。
老武說他們清河這邊的地都是白渠灌溉的好地,每畝起碼能產一石五,二十畝桑樹間種糧食,年景好也還能收成十五石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