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第1頁/共3頁]
因劍南兵馬使徐曉得兵變,被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閬州(今四川閬中)一帶。唐朝宗廣德元年(763年),朝廷召他為補京兆功曹,他卻不去任職。二年正月,嚴武再任職成都,幾次寫信但願杜甫返來。六月,嚴武表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又稱「杜工部」。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退出嚴武的幕府。四月,嚴武病逝,杜甫落空依托,於蒲月分開成都乘舟南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渝州(今重慶)、忠州(今重慶忠縣)至雲安(今重慶雲陽)。次年暮春搬家夔州(今重慶奉節),乃至以船為家,「崔旰等亂,甫來往梓、夔間」,杜甫詩有「名豈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六合一沙鷗」。杜甫居夔州近兩年,寫詩四百餘首。大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攜家出三峽,經江陵、公安,暮冬抵嶽陽。以後,墨客流落湖南,貧病交集,靠近絕境。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死在湘江舟中,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因「風疾」病逝。杜甫的去世至今都是學術界會商的一個話題。一些專家認為杜甫是因糖尿病而死,並在杜詩中找到證據,「我多長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過,流落公孫城」。長卿病是指司馬相如得了的消渴症,即糖尿病。一說杜甫人在耒陽,為大水所困,十餘日未進食,厥後耒陽聶縣令雇劃子來接他,並且贈送很多牛肉、白酒接待。杜甫一夜食儘,竟大飽而死。郭沫若據此認為杜甫是吃了「天熱肉腐」之物,因食品中毒而亡。杜甫棺木停厝在嶽陽,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由他的孫子杜嗣業移葬於河南首陽山下。但現在杜甫的宅兆有八座,彆離位於河南鞏義市、河南偃師市、湖南省耒陽(今耒陽市)、平江縣等地。杜甫詩歌現存1400多首,寫詩可分四個期間:讀書和周遊期間(三十五歲之前):杜甫曾前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今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情有詩贈李白,「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聯袂日同業」,可謂稱心。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厥後李杜又到齊州,分離後又遇於東魯,可惜的是,由於兩人後半生境遇都相稱盤曲,此次彆離以後便冇有機遇再見麵了。困居長安期間(三十五至四十四歲):杜甫先在長安招考,落第。厥後向天子獻賦,向朱紫投贈。僅獲得少量幫助,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殘羹。到處潛悲辛」的餬口,「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最後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