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五柳桃花源,文心雕龍[第1頁/共4頁]
《文心雕龍》主張文質並重,要求內容情勢並重兼備;優良作家的作品,要能達到「文不滅質,博不溺心」的境地。
潯陽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晉代文學家。以清爽天然的詩文著稱於世。相乾作品有《喝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在今江西省九江縣馬回嶺鎮存有清朝重修的陶淵明墓。九江市有新立的龐大陶淵明石像。
從創作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麵,總結創作的經曆,並開端建立了文學攻訐的體例論。
文:《五柳先生傳》、《晉古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扇上畫讚》、《讀史述九章》、《與子儼等疏》、《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員文》、《自祭文》。
饒宗頤〈《文心雕龍》與佛教〉說:「他的文學實際之安排,卻修建於梵學根底之上。」僧祐所利用的「原始要終」一詞,在《文心雕龍》當中共利用四次。
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奇特的氣勢和極高的成就,開故鄉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新的境地。作品平平天然,出於實在感受,影響唐朝詩歌的創作。
《文心雕龍》闡述文學與環境的關係,認為文學受社會環境、天然環境影響。
陶淵明的故鄉隱逸詩,對唐宋墨客有很大的影響。
後代對陶詩評價甚高,鐘嶸《詩品》推之為古今隱逸墨客之宗,唐宋今後對陶詩更推許備至。
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有關攻訐家的態度,劉勰認為不能貴古賤今,不能崇己抑人,必須放棄主觀好惡的成見。
陶淵明詩歌表示出鄙棄權貴、遺世獨立的時令,儉樸天然的詩風,對後代詩歌的創作影響大而深遠。
日本學者興膳宏例舉《文心雕龍》與《出三藏記集》的類似處。實在《文心雕龍》全書受《周易》二元哲學的影響很大。
註:《文心雕龍》是中國第一部體係文藝實際钜著,也是一部實際攻訐著作,完書於中國南北朝期間,作者為劉勰。
辭賦:頤和園長廊彩繪:淵明愛菊《感士不遇賦》並序、《閒情賦》、《歸去來兮辭》並序。
陶淵明詩歌本性清楚,感情竭誠,平平樸素,不大用典,簡練含蓄,「質而實綺,臞而實腴」,富成心境和哲理,主觀適意,雜有儒、佛、道各家思惟。除了傳統儒家思惟外,也深受了道家思惟的影響。
《文心雕龍》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緊密的攻訐的書,「體大而慮周」,全書重點有兩個:一個是反對不切合用的浮靡文風;一個是主張合用的「攡文必在緯軍國」之落實文風。劉勰把全數的書都當作文學書來看,以是本書的立論極為遍及。
梁昭明太子蕭統蒐求陶淵明遺世作品,編為《陶淵明集》七卷錄一卷,並為之作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