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玄幻奇幻 - 天馬行空四部曲 - 第三十八章 懷清檯

第三十八章 懷清檯[第1頁/共3頁]

以計算物件體積的「量」來講,列都城有計算「量」的標準,比方魏國的量製以益、鬥、斛為單位,齊國的量製以升、豆、區、釜、鐘為單位。據《左傳》記錄,薑齊的定製為四升為一豆,四豆為一區,四區為一釜,十釜為一鐘。齊國田氏門閥為了篡奪薑氏的齊國政權,拉攏民氣,故竄改數製,以五升為豆,五豆為區,五區為釜,十釜為鐘。另一方麵,以量度物件重量的「衡」來講,趙國的衡製以釿、鎰為單位。楚國以銖、兩、斤為單位。據楚墓出土的砝碼測量,楚製一斤均勻值是260798克。各地度量衡軌製的分歧,明顯倒黴同一,故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命令同一天下的度量衡,以商鞅變法時製定的秦度量衡作為標準,規定標準度量衡器具須由官府賣力監製,官方不得私鑄,亦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秦朝度量衡器具的測算標準為:一尺為231厘米,一升為201毫克,一鬥為2010毫升,一斤為25625克,一石(120斤)為3075公斤,每件標準度量衡器具均刻上以小篆寫成的銘:“「廿六年─天子儘併兼天下─諸侯黔黎大安─立號為天子─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懷疑者─皆明壹之」講解:詔書中的「廿六年」即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天子」指秦始皇。「黔黎」指百姓。「丞相狀、綰」指右丞相隗狀和左丞相王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意義指度量衡不同一或者有題目的話,都要弄清楚,並同一起來。─《青銅詔版》”不過秦始皇也明白。要在短時候內推行單一的度量衡標準,可說是相稱困難,乃至有能夠引發一場大混亂。是以普通推斷,秦始皇會在同一度量衡的詔書下達前,先設立一個過渡期,臨時承認各地的度量衡標準,並製定嚴格的換算率作為折中體例。戰國期間各國利用的貨幣,不管在形狀、代價都不儘不異。當時通行的貨幣首要有四種形狀,布幣是三晉地區首要的暢通貨幣。形狀像耕具中的鎛(bo,博);彆的,齊燕趙三國亦風行利用呈小刀狀的「刀幣」,有些刀幣更可長達十六公分;秦地、西周東周、趙魏沿河(靠近秦國)之地則風行「圓錢」;至於郢爰與銅貝,則隻在楚國暢通。當時貨幣經濟仍未建立。各國自鑄貨幣,乃至私家鑄幣,貨幣代價則取決於此中的含銅量,含銅量愈高,貨幣的代價愈高。秦始皇因各地幣製混亂,遂廢除關東六國原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貨幣,改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錢為下幣,曰「半兩」,直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需求重視的是,「半兩錢」隻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