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玄幻奇幻 - 天馬行空四部曲 - 第四十九章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第四十九章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第1頁/共3頁]

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後經樞密副使龐籍的保舉,入京為館閣訂正,同知禮院,至和元年(1054),隨龐籍到了幷州(今山西)為官,改幷州通判。從嘉二年(1057)龐籍因事開罪,司馬光引咎分開幷州。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製兼侍講同知諫院。嘉佑六年(1061)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司馬光發憤編撰《通鑒》,作為統治者的鑒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通鑒》八卷長進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並供應用度,補充職員。宋神宗以其書「有鑒於舊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並親為之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撐下行新政,他極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辯,誇大祖宗之法不成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熙寧三年(1070),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現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禦史臺,以書局自隨,持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書成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元豐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後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免除新黨,儘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元祐元年玄月,司馬光在朝一年半,即與世長辭,享壽68歲,「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乃至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棺木送往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家家掛象,飯食必祝」。宋哲宗將之葬於高陵。身後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正,賜碑「忠清粹德」。遺著有《潛虛》、《均韻指掌》、《類編》、《傳家集》、《翰林詩草》、《注古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遊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通鑑目次》、《通鑑考異》、《通鑑舉要歷》、《稽古錄》(《歷年圖》、《歷代君臣事蹟》和《百官公卿表》)、《切韻指掌圖》、《司馬正公集》等等37種。司馬光在政治上是標準的保守派,他幾度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國度利用輕典,混亂的國度利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竄改法律。所謂「治天下比方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司馬光與王安石,就竭誠為國來講。二人是分歧的,但在詳細辦法上,各有方向。王安石主如果環繞著當時財務、軍事上存在的題目,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鼎新辦法來處理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期間,應側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清算,來把人們的思惟束縛在原有軌製以內,即便鼎新。也定要穩妥,因為「大壞而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