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成立興夏會(下)[第1頁/共4頁]
第五天,張無易讓人貼出佈告,興夏會招收保護隊,用以庇護哀鴻們的安然,一旦被招收,安家費銀五兩,包吃、包住、包穿,初期一個月餉銀一兩,今後會增加。不過,歲齡必須在十六歲以上,二十五歲以下。
當來了一隊人時,便能夠在那邊喝一碗稀飯,老弱能夠歇息,但青壯則獲得一把刀或其他東西,到各處去砍竹子,彙集枯草。
對於張無易要收留那些老弱乞丐,興夏軍的人很不睬解,現在張無易還冇有鼓吹興夏會的主旨,他們天然不曉得興夏軍到底想乾啥,有疑問也很瞭解,隻是作為後代人,並不會因為這些老弱冇有出產力和戰役力就不要他們,以張無易的說法,哪怕一砣屎,也有一砣屎的用處,這些老弱固然冇有出產力和戰役力,但還是能做一些能所力竭的事,比如當潔淨工、洗衣工,做點輕工活等,何況,那些老頭中或許會有一兩個工匠,到時說不定會揀到寶。
四天來,這裡共來了九百多人,張無易冷靜察看著,這內裡,青丁壯有四分之一,足有兩百多人,剩下的就是老弱婦孺,老弱婦孺內裡,一些中年人和年青婦人固然不能上疆場,但做一些輕體力事情還是冇有題目的,這類人不知有多少,現在這些人因為饑餓一個個瘦骨嶙峋,還真看不出他們本來的身材環境,但張無易估計起碼有兩三百人。
興夏軍的練習按布就班持續著,一時候不成能出甚麼成績,但猴午細等人出去招人卻收成頗豐,現在確切是康熙亂世,但隻是指****很強大,表現在軍隊強大,但百姓的餬口並不敷裕,以張無易的體味,大多數百姓全賴紅薯、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才氣勉強填飽肚子,這還是指普通的年初,一旦碰到災荒,百姓一樣會逃荒要飯、賣兒賣女。而本年,信江就發過一次大水,固然不是甚麼百年難遇的大水,但也決了堤,讓鉛山、貴溪、弋陽等縣受了災,固然不是甚麼大災荒,還是有無數人家遭了難。當然,天災並不成能,最可駭的還是天災,那些財主趁著災荒年,恰好放高利貸、催債等,逼迫有田的人家出售地步,從而把地步支出囊中,這就是典範的發災害財。以是,在鉛山、貴溪、弋陽、上饒等地有大量乞丐,此中另有的因為負債被送進監獄。這一些人聽到興夏軍的窺伺員說有吃的,當即朝著興夏軍的駐地蜂湧而來。
戰隊的練習就嚴格多了,早上必須跑上十千米,吃過早餐後,就開端練習立、列隊、行走、正步走、轉向、個人跑步等,然後是體力練習、舉槍練習,射擊行列練習。下午則練習拚殺,因為火槍冇有刺刀,現在火槍兵除了一杆火槍外,都揹著一把大刀,這讓張無易也感到無法,畢竟,大刀重在七八斤,如果換成刺刀,就能減輕四五斤,又能多照顧彈藥和其他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