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易縱為橫(三)[第2頁/共9頁]
“閻公如果冇有誠意,那便作罷,何必開出這等前提難堪人?”趙振中沉臉說道,“糧食和衣物我們咬咬牙還能接受,其他幾項,底子就不成能須知,我們接管晉省公眾,但是在為山西的將來儲存力量,本來就已經承擔不小”
中共35年頒發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部同胞書》,是王明等駐蘇聯職員順從共產國際的意旨,在外洋公佈的。35年張浩奉共產國際之命,又特地趕到陝北傳達建立抗日民族同一戰線的唆使,這纔有了厥後中共“逼蔣抗日”等政策。並終究生長到眼下國共二次合作的模樣。
趙振中一聽就明白了閻錫山又在打其小算盤了。晉南一帶隻占山西地區的三分之一擺佈,是冇法包容山西全省1200多萬人丁的。閻錫山如此說法,隻不過是在討要好處罷了。
群眾軍所占有的晉西北9縣,正位於日軍由北南下通道的西側。即便群眾軍不想打,日軍也不會放自側翼的威脅,更何況,公眾黨此前已倔強非常地對日“宣戰”,南下日軍絕對冇法容忍如許一個敵對權勢在其側後對趙振中所說的這個來由,閻錫山點頭承認。
“一言為定”趙振中也點頭應道。
作為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天然統轄的是多麼軍隊。除了在湯恩伯在南口一線前敵總批示部所轄的13軍、17軍,以及94師外,其他軍隊就晉綏軍構成的第6、第七個人軍,以及一些戰區直屬軍隊了。閻錫山很清楚,眼下二戰區,兵力既不敷,設備也不強,是難以擋住日軍重兵個人多路進犯的。
而閻錫山也感覺把將來會落入日軍把握或被中共鼓惑的人丁提早轉移到西北,又能獲很多量物質彌補,並不虧損。閻錫山和趙振中這一老一少,都感覺這個和談不,各自麵帶笑容,表情鎮靜。
閻錫山本來就與老蔣有中原大戰的嫌隙,西北又如此暗助閻錫山,老蔣後會想?跟著抗戰的持續,外洋物質難以及時彌補之下,老蔣能給閻錫山的隻要日漸貶值的法幣。
“振中,那你對山西作戰有建議計劃冇有?”閻錫山又問道。
群眾軍占有的是晉西北9縣,但因為依山勢走向,實際上節製的地區倒是9個半縣。這半個縣就是東向的寧武。從寧武縣城南14千米處的餘莊以東、以北地區,屬於晉綏軍節製,而餘莊以南位於管涔山和雲中山之間的地區,則被群眾軍占有。
西北有地盤、有資本,隻要有了充足的具有必然文明本質的勞動力,那各方麵的生長扶植速率必定能進一步加快。用一些物質來調換閻錫山在這個題目上的共同,對西北來講是非常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