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通往北方之路(上)[第1頁/共4頁]
在中立水域捕獲中立國的兵艦,這聽起來就像是悍賊扣押差人一樣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卻表現出強國肆意橫行、弱國到處受逼迫的常理。挪威作為獨立國度的汗青能夠追溯到公元9世紀,但從14世紀開端,它前後被丹麥和瑞典統治,1905年才從瑞典治下獨立,並且挑選了君主體製,尊丹麥國王的次子卡爾為挪威國王,稱哈康七世。到了1914年,挪威王國的國土麵積超越30萬平方千米(部分北方島嶼是1914年今後歸入王國領地的),而人丁僅為250萬。同期間的德意誌第二帝國國土麵積54萬平方千米,卻具有6700萬人丁,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土麵積55萬平方千米,具有4000萬人丁,人丁密度的差異顯而易見。
浪濤湧動的海麵上,龐大的德國艦隊排成了一條近十千米長的單縱隊。12艘1913年級和1911年級大型魚雷艇在輕巡洋艦“科爾堡”號的帶領下飛行於縱隊前線,緊隨厥後的是“國王”、“大選帝侯”、“凱撒”、“路易波特攝政王”這四艘氣力最強的德國恐懼艦,它們編為第1戰列艦分隊,以後是編為第2戰列艦分隊的“拿騷”、“萊茵蘭”、“赫爾戈蘭”、“圖林根”,這些全裝三聯裝艦炮的老式恐懼艦因為海戰中的優良表示而被譽為“最超卓的兩萬噸級主力艦”。隨行的彆的兩艘恐懼艦,修複受損動力體係而趁便停止了技術改裝的“威斯特伐利亞”號以及新近退役的“邊疆總督”號編入了護航艦隊,與搭載了部分水兵步兵的老式戰列艦“布倫瑞克”、“洛林”相伴而行,直接庇護著由12艘新式巡洋艦構成的主力運兵艦隊。
當“腓特烈大帝”號悄悄停靠於毗鄰北海的威廉軍港時,以“國王”號為首的德國主力艦隊正摸黑駛過丹麥大貝爾海峽。北海、波羅的海以及北大西洋的大部分海疆被宣佈為交兵區,那邊潛艇橫行、水雷遍及,中立國船隻莫不敬而遠之,昔日的繁忙航路也是以變得冷冷僻清。
開弓已無轉頭箭,這個時候,德國艦隊隻得硬著頭皮持續前行,同時寄但願於即將在比利時海岸建議的登岸行動能夠勝利轉移敵手的重視力。遵循預定打算,“腓特烈大帝”號將在這個淩晨帶著“凱瑟琳”、“奧斯特弗裡蘭”、“波森”從威廉港出發,兩艘裝甲巡洋艦和三十多艘大型魚雷艇護送運兵船及登岸艦艇緊跟厥後,西弗裡斯蘭群島的荷蘭人將有幸目睹這支艦隊浩浩大蕩地開赴弗蘭德斯海疆。不出不測的話,英國水兵高層很快就會通過各方渠道獲得這一首要諜報,此時約莫4000人範圍的英軍陸戰隊正在布魯日一帶協同比利時軍隊抵擋德軍打擊,一旦德國水兵陸戰軍隊在赫布呂澤四周登岸勝利,無異於一把尖刀刺進了協約*隊的後背,處境本就非常不妙的布魯日防地很能夠敏捷崩潰。比及德*隊進占比利時北部海岸,困守安特衛普的比利時王室將不得不在逃亡和投降之間做出艱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