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軍亂典型[第1頁/共3頁]
我在章節說裡舉了例子。
他們的精力麵孔和其他朝代的兵也大不一樣,我讀史乘,發明很多放肆的話是從小兵嘴裡說出來的,而不是大將,申明他們的精力麵孔不普通,思惟才氣不弱。
太和八年(834)9月,幽州軍亂,節度使楊誌誠被擯除,亂軍立楊誌誠部將史元忠為留後。
在軍中包吃住。不練習、不出征時,一天吃2升米麪(重視,不是2升糧食,是米麪),練習或兵戈時,一天吃3升——這個標準北宋都冇做到,明朝就更不提了。
但在此之前,真的過分度了。並且殛斃也是有震懾結果的,韓弘入朝之時,“士卒無一人敢喝彩於城郭者”。
一個月後,又亂,殺陳誌泰,亂兵立衙將張絳為留後。
一個在城門口扛槍的小兵,說不定就有親戚在當衙將。
方纔看到有讀者說晚唐的大頭兵如何那麼有文明,曉得鄰省產生的兵變。
每個月都要有酒有肉。還記得涇原兵變嗎?東出平叛的涇原武夫因為吃到的是粗茶澹飯,大怒反叛,拿箭射前來傳旨的寺人。
寶曆二年(826)5月,幽州軍亂,殺朱克融及其子朱延齡。
最後饋送下幽州、汴州的典範軍亂,讓大夥品鑒一下:
朱洄:“……”
晚唐的大頭兵,一個月領2斛糧賜(1斛=108.32斤),每年還領10緡錢、10匹絹擺佈的犒賞。如果有戰役或遠戍,還會加賞。
比如每次反叛,誰喊得最響,誰最會串連,誰朋友最多,列舉了一個三百人的名單,然後集結宋州兵,將他們全數殺了。
士人家屬的成員大量當兵,成為武夫,晚唐大頭兵識字的比例是超越其他朝代的。
朱洄說我年紀大了,你們找其彆人吧,不肯乾。幽州武夫立他的兒子朱克融為留後。
公然,在竇易躊躇不決的時候,動靜實在已經傳入浙西,因而武夫們也跟著反叛了。
貞元十年(794)7月,汴州軍亂,古蹟呈現了——李萬榮勝利彈壓,他向朝廷揭露,說這是劉士寧扇動的。
軍中按期比試,每年都有獎品發下,嘉獎表示凸起的小我:金銀飾鞍轡各二十具、錦一百匹、彩色綾一百匹、緋紫紬綾二百匹、色羅三百匹以及男女錦袍、銀壺瓶、錦褥、紫綾褥之類。
並且這幫人是比較奸刁的。
一年春秋髮兩次衣料。
他這個判定不是冇出處的,而是作為一線事情的藩鎮主帥的經曆和直覺。
甚麼意義?
當士人家屬都大量當兵時,申明這是個好職業,比較搶手。那麼即便是小兵,他也不會多自大,活得也不寒微,乃至於過分自傲,過分放肆了。
貞元八年(792),宣武節度使劉玄左薨,朝廷派吳湊來當節度使,宣武甲士回絕承認,立劉玄左之子劉士寧為留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