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晚唐新氣象 - 萬裡烽火滅的張義潮

萬裡烽火滅的張義潮[第6頁/共9頁]

實在,即便唐朝廷不授予節度使旌節,張淮深仍然是河西的實際統治者。此時,唐朝廷政治混亂,內部危急嚴峻,兵鋒難以顧及河西,不對張氏如許的有功之臣和河西大族經心皋牢,反而因質子如許的小題目一味禮遇,實際上是嚴峻失策。

兩邊乾係嚴峻該當另有很多細節的奧妙之處。自從張淮深父親張義潭和叔父張義潮前後在長安為人質身後,張氏再無關頭人物在長安為人質。張淮深有六個兒子,卻不肯派一個兒子到長安當人質,這大抵也是唐朝對他始終不能放心的原因,乃至兩邊產生各種明爭與暗鬥。

大中二年(848年),張義潮見機會成熟,率眾在沙州策動了轟轟烈烈的大叛逆。他率部眾披甲執銳,與吐蕃軍在城內展開苦戰。城中的漢人紛繁呼應,大家爭相與吐蕃軍冒死。吐蕃軍在沙州城中兵力本來就未幾,在出其不料之下,難以抵擋,因而倉促逃出沙州。

因為河西走廊的大多數州縣已經處在張義潮軍的節製之下,以是這一次的信使團出使長安的路程非常順利。唐宣宗接到捷報後,特下詔令,大力嘉獎張義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勞,詔令說,張義潮“抗忠臣之赤忱,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於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不過義旅”。隨後,唐朝廷在沙州建立歸義兵,統領瓜沙等十一州,授張義潮歸義兵節度使。

自建中二年(781年)唐朝完整落空河西以後,河西走廊就成了帝國心中的隱痛。誰也想不到,在萬裡以外的西域,悄悄出了一個叫張義潮的豪傑人物,停歇了烽火,圓了唐朝廷可望不成及的胡想,這是多麼的欣喜!唐宣宗聽到這一喜信後,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讚歎道:“關西出將,豈虛也哉。”悟真厥後被唐朝封為“都城臨壇大德”,以表揚他的功勞。

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歸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鹹通四年(863年),唐朝重新設置涼州節度使,統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治地點涼州,使貞元初年失守而廢置的涼州軍鎮又得以規複,由歸義兵節度使張義潮兼領涼州節度使。河西走廊今後通暢無阻,從長安經蕭關通往西北的門路已完整打通。河西有歌謠熱忱讚美張義潮的豪傑事蹟說:

張義潮分開歸義兵以後,任命侄子張淮深執掌河西歸義兵事件。但在張義潮歸天後,唐朝廷並不授給張淮深節度使旌節,意義是不肯承認張淮深是張義潮的合法擔當者。唐朝廷采納這類態度,不過是怕張氏像其他藩鎮一樣,坐大難製。

張義潮就是在如許的背、景下出現出來的西域豪傑。張義潮,沙州敦煌(今屬甘肅)人。張氏世為州將,是沙州的大族。父張謙逸本籍南陽,在唐朝官至工部尚書。張義潮兄名張義潭,也就是厥後大名鼎鼎的張淮深的父親。張義潮有姐張媚媚,後削髮爲尼,法名了空。今敦煌莫高窟156號窟扶養人像第四身比丘尼像,就是張媚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