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章 重振驛路[第2頁/共5頁]
就這點人丁,根基上冇有能措置軍糧的紅利人丁。
他從東往西走,拆了延安、慶陽、平涼的驛站鋪司;從西往東征,兵馬又毀了臨洮、鞏昌的驛鋪。
直至現在,在各道駐軍總兵的統領下,規複了一些驛站,但除了西康二府,彆的處所都冇有驛官和同一辦理,隻要那些殘破驛城裡常駐的一小隊兵將,代為完成驛卒的事情。
驛站就是兵站,它既能在戰前戰事作為兵糧兵餉的轉運節點,也能在行軍途中收整後進軍兵。
劉承宗皺皺眉頭,問道:“今後用不消,如何說?”
元帥府一向不是一其中心集權的帝國,而是一支坐擁一省乃至三省的軍隊。
“咱不如直接把騾子從戎糧,讓它們揹著刀槍本身走到營裡,七萬軍隊隻需求兩千個馬腳子趕兩萬頭騾子,充足把寧夏鎮兵乾躺下。”
彆離統領人馬車船變更、發放勘合符契、點驗軍馬數量、驛館保衛兵籍、各草料場及經費出入辦理等事物。
劉承宗的東西兩處糧道簡樸,但他很清楚這隻是此次北征的第一道。
劉承宗差點笑出聲,神采古怪地問道:“那延綏呢?”
承運彌補道:“彆的,楊先生和兵衙的達來台吉還問,要不要將一批諳練炒麪和製作掛麪的工人編入軍籍,送至固原建廠?”
按說軍事上的事,他應當能有獨到觀點,可唯獨後勤、驛路、兵糧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八大王是一無所知。
本地驛站的間隔位置,在設置上早有陳規,這個要比劉承宗設立西康道、劉承祖北征天山時設立的天山道驛站科學很多。
軍府衙門的耳房裡。
“西旅有個弓箭匠出身的膚施鄉黨王應龍,之前給我修兵器、管輜重,部下一幫人都是好馬腳子,一小我能帶十二頭騾子。”
加工的天然是元帥府成名炊事,告急軍糧炒麪。
這也意味著楊鼎瑞固然對劉承宗漠南用兵的籌算,持儲存態度,但是在支撐戰役的軍需上,已經做好了援助漠南戰役的籌辦。
因為他們的後勤,得從重修驛路開端。
究竟上不但兵衙,其他諸衙,在元帥府入主西安以後,都因為中樞統攝處所的原因,同步停止職員的大量擴編。
從西寧到康寧、從甘肅到天山,都是按軍情通報的端方,大抵在百裡一站。
疇昔的驛城位置都曉得,隻是有的被拆毀、有的被打爛、另有一些被棄置罷了,撥款重新修複就是。
這事還真冇體例,凡事當然都想要儘善儘美。
在這方麵,得益於元帥府在青海的軍閥式高什物稅,征收物質輕易,轉運軍需卻難上加難。
而驛站人選更簡樸了,潼關衛有很多魏遷兒部下的老驛卒,西康道上也有很多停業諳練的驛兵,都能調到陝西當驛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