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烏斯藏[第1頁/共5頁]
總得來講,甘肅的旗軍員額實際在六萬以上,營兵數量在兩萬擺佈,不過這隻是設想的實際上。
旱田在平時,隻是產量冇有水灌地那麼高,但到了水災時候,最早垮台的就是旱地,如果一個季度的小旱,水灌地幾近冇有影響。
“是那裡的進貢隊?”
三年五載以後,青海的生地成了熟地,能達到普通畝產,以人均六七畝地算,這裡又能多贍養幾萬百姓。
最大的一麵牆上儘是空缺,新城書院的幾名生員正按照各方麵送來的三十多副小輿圖,合作繪製成一副龐大的甘肅地形圖。
這些事情實在並不必然需求軍隊來做,但一線將領們在中秋以後都向元帥府彙報,戰後軍中民風不好,建議找點事情做。
倒不是因為現在糧草充沛,而是他的軍隊出了點小題目。
一開端人們表示好,恰好是因為有隔閡在。
但今時分歧昔日,就在這些降兵被打敗的戰役以後,元帥府從大肆封官授勳,除了劉承宗冇有稱王,已經構成分歧於農夫軍流寇的另一套認同。
實在說到底,還是河湟大戰以小廣博帶來的消化不良。
這事的客觀前提就擺在這,該升賞的升賞了,冇升賞的也專門弄了一批培訓升官將來到天山當軍官去,消化剩下的人隻能等候下一場戰役。
進駐青海四年,通過王自用、蘭州參將師襄、海西知縣陳欽岱等人多方彙總,甘肅的諜報在劉承宗眼中從未如此清楚。
這意味著將來移過來兩三萬百姓,開墾出五十萬畝地步,就根基上能把元帥府現有的農區完整開辟出來。
這類題目不但單呈現在甘肅,各鎮都一樣,減額是統統人都歡暢的事,畢竟軍屯田總數是冇有大竄改的,人少了,吃糧的人就少了。
這不是劉承宗想要邀買民氣的說辭,而是在經濟上,比起保持軍隊的龐大破鈔,一人一件一斤重的羊絨內衫,確切不值一提。
體例、官職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就算大家都建功,體例穩定,也就隻要這麼多坑,隻要擴編纔是消化掉戰役服從的最好體例。
他或者說全部元帥府的將軍們,對投降明軍的態度根基都一樣……他們眼裡的降兵身份,僅限於一場戰役之前。
同時劉承宗對降將的政策,也確切把他們辨彆隔來,哪怕在建功封賞上一視同仁,但戰前投降保原職、戰後投降降品級的規定,也讓很多人固然投降留用,內心也不平氣。
元帥府幾近是連著打了河湟大戰與衛拉特戰役,打河湟大戰,他們一共有三萬軍隊,此中精兵不過一萬;僅僅不到兩個月後的衛拉特戰役,就把三萬軍隊派上疆場,另有兩萬多的屯牧營庇護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