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風雷筆削舊山川(三)[第1頁/共3頁]
常日裡伍國瑩將成珠館用來接待客人,論場麵豪闊,比不過揚州鹽商,論林壑精美,更不是姑蘇名園的敵手。但是耐不住伍家好交友士人,這成珠館也是見天的“高朋滿座”——哦,滿座倒是真的,“高朋”二字還得考慮一番。
那家道敷裕些的,都換了前明秀才的方巾道袍,至不濟也是一領直裰。飄飄灑灑間,倒也有人點頭稱美:“這漢家衣冠,公然比前朝胡服要都雅些。”
這文章排鋪間,先義理,後考據,重詞翰,講究的是“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兩廂兼重。如許的高深筆法,平常秀才但是學不來的,執筆之人說不定就是現在隱居江寧鐘山書院、義不退隱的惜抱先生姚鼐姚夢穀的子侄後學。
換了乾隆在位時候,光這話就砍了好些老秀才的腦袋,也隻要這個時候,這些秀才方纔敢打死虎,群情這麼幾句。
這可好,姚惜抱做了前朝遺老、本朝逸民,卻讓本身的長輩在新朝退隱?提及來,前清聖祖年間,前明遺成本身義不退隱,可兒子侄子掙了頂戴花翎的也真很多!
好吧,比起“大清第一貪”和珅和大人還是差了一點……
廣州民風開通,廣府人嘴巴也敞,管如許窮秀才取了個諢號。說是現在的揚州鹽商投上所好,不再養小腳瘦馬,反而愛重天足女子,號稱“大腳仙”,又叫做“兩截美人”,廣府的窮秀才方巾其首,大褂其身,便是個“兩截秀才”了也。
伍家的五公子伍秉鑒也算是個讀書種子,伍國瑩現現在已經退了行商身份,讓自家大兒子頂了上去,這老五就籌算讓他讀書長進,考個功名返來支撐家業。隻是伍秉鑒一個秀才還冇考上,大清就先溜簷兒了,這新朝科舉是如何的環境,就算是伍家如許的豪商也拿不定主張。
這篇書記洋洋數千字,卻走的是桐城一派古文的門路。固然天下士子,多的是研討八股的書白癡,但是方苞、姚鼐這些古文名家都是一時執文壇盟主的人物,總有幾個明眼之輩看得出來頭緒。
能在廣東十三行裡站穩腳,那換個詞說,便是富可敵國。隻乾隆末年到道光初年,廣州十三行“報效”朝廷的白銀就有五百多萬兩,至於辦理廣東宦海上的成例銀更是多出數倍。
一時候,自稱道人、擅自簪披欲求為道官者有之,叩衙攔轎、投書獻策自比臥龍鳳雛者有之。就連伍秉鑒的文會上麵,頭戴九梁巾、身披八卦袍的秀才公也有好些位。
這文會上麵也有些秀才,一門心秘密湊趣個出息出來。唐末五代時候,南漢國科舉後,進士皆先送入宮裡閹成寺人,還是有人趨應不斷,何況國朝為政可稱廣大!
伍國瑩年青的時候,本來是照著家中的籌算,讓他如淮商、徽商那樣,讀書招考,考個功名返來。怎奈這位伍老爺讀書不甚有天稟,倒是天生的商道奇才。他先在十三行會首的潘家做賬房先生,礪練出來以後,便將自家的怡和行一步步做大到了明天這個境地,在廣東十三行裡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