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定計官渡[第1頁/共4頁]
第四,參軍需供應上看,退守官渡,靠近許昌,我軍的供應便當;反之,袁軍的糧草則供應困難。
劉墉笑道:“皇叔放心。曹公手中眾將都已有任用,抽身不得;而郭嘉等謀士也已分撥到各處公乾,皆不在許都,此乃天佑皇叔也。”劉備見劉墉信心滿滿,隻得將信將疑,尋機待發。(未完待續。)
綜上四點,決鬥非官渡不成。”
曹操又問道:“孤若先派兵征討劉表、孫策如何?”
劉墉這番話說得張繡心悅誠服。張繡歎道:“都怪張繡癡頑,聽將軍一席話,令我茅塞頓開,請崇如上書丞相,張繡願降。”
“好,好。”曹操點點頭,“便依奉孝所言,荀彧出使江東,張繡、劉墉出使襄陽。”
其次,我軍兵馬本就較少,又要分兵他處,因此隻宜采取‘以逸待勞、後發製人’的防備戰略。但是此防備並非一味地被動捱打,而是乘機與袁軍決鬥。如沿河設防,則限定了各軍的矯捷。不如後撤一步,選定於己無益,於敵倒黴的疆場,集合兵力,待袁軍兵疲馬乏以後,與之決鬥。
劉墉拱手道:“劉墉覺得文和兄所言極是。現在天下各鎮諸侯雖多,然袁術命若遊絲,不值一提;江東孫策威武蓋世,但是新得會稽、豫章,域下不安。自顧不睱;劉表、劉璋、張魯之輩隻知守土自保,碌碌有為,也不敷多慮。鄙人覺得,丞相所患者。唯有河北袁紹耳。”
“哦,這是為何?”曹操有些吃驚。劉墉去招降張繡時,曹操便和其他謀士商討過,公認的決鬥地點便是在官渡,卻不料劉墉竟也考慮在此。
“很對。崇如再言。”曹操點點頭,撚著幾根髯毛,一陣淺笑。
第三,丞相請看,鴻溝西連鞏、洛,東下淮、泗,這官渡為汴水的起點,既是許都的流派,亦是保衛許都的樊籬。
賈詡搖了點頭道:“明公,劉景升坐擁荊襄七郡,據地數千裡,兵甲十餘萬,民殷國富,豈會等閒投降?孫策威震四方,部下文臣武將雲集,勢不成當,短短數年,儘擁江東之地,又有長江通途為樊籬,亦非投降之士。”
曹操大喜道:“崇如,那你說說,孤該如何出兵呢?”曹操現在對劉墉那是越來越賞,越來越喜好,這個不知從那裡冒出來的年青人腦筋裡有著太多令人欣喜和意想不到的主張。
“劉墉覺得,丞相與袁紹決鬥,除正麵相恃外,核心也不成不防。幷州、孟津、延津、白馬、甄城、青州均要分兵扼守,以策萬全。”在兩千年的汗青中,各朝各代都對官渡之戰做過周到、詳確的闡發,因此劉墉的見地自是遠遠超越在坐的每一小我,提及計謀佈局來那是不假思考,信手拈來。
建安四年(199年)八月,為了爭奪計謀上的主動,曹操派兵進軍黎陽,命河內太守魏種管束袁紹從幷州方麵的打擊,保障左邊翼;命建武將軍夏侯惇率大部戍守敖倉,派一部駐守孟津,以保護左邊安然;命平虜將軍於禁帶領步騎兩千駐守延津,東郡太守劉延,扼守白馬,共同阻擊南下的袁紹軍;留東平相知兗州事程昱率兵戍守甄城,以保障右翼安然;命琅琊相臧霸率精兵入青州,攻陷齊、北海等地以管束袁兵。同時,按劉墉之策,其他各處也停止了呼應的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