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兩年之約[第1頁/共5頁]
劉墉不由一呆,隻聽陳登又道:“其二,待天下有變,則命一大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崇如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難啊!荊、益兩州相隔萬裡,更有崇山峻嶺層層隔阻,兩路兵馬如何相互照應,如何協同作戰?”
韓老頭點頭道:“那孫策自起兵以來,橫掃江東諸郡,無不是望風披靡,一擊即潰。匡倚慘敗如此,倒是平生頭一遭,小霸王自難善罷甘休。幾月後,孫策介弟孫權為帥,出兵數萬,再攻匡琦。吳軍此次捲土重來,陣容浩大,遠勝前戰。”
“崇如早該如此了。禪經有雲,人貴自主,勿依靠人,勿強求人,彆人不管親疏,皆不成依靠。”陳登點頭一通獎飾,又問道,“不知崇如對將來是何籌算?”
陳登插話道:“崇如,此事曹公諱莫如深,為兄隻是略知一二,你為我細講一下。”
“不瞞元龍兄,此次救援功敗垂成,令聖上重回險地,讓小弟肝腸寸斷、心灰意冷……”
劉墉聽了也是一陣大笑,又道:“依小弟之見,孫策雖勇猛善戰,卻仍不及元龍兄智計多變。”
劉墉歎了口氣道:“此詔雖是聖上親書,但一來曹操若知有此聖旨,聖上處境危急;二來劉表、劉璋擁兵自重,早有不臣之心,也決不會奉詔,因此小弟隻能束之高閣,深藏府內,不敢示之以眾。”
“崇如過譽了。”陳登歎了口氣道,“那孫策英勇非常,有他親身坐鎮領兵,麾下眾將士便勇氣百倍,狀以下山猛虎,為兄也是不敵啊。”
“是!”劉墉一拱手,飲了一口茶,神采凝重,便將救援獻帝的過程詳詳細細地說了一遍。
“但是曹丞相即便出兵馳援也需多日,陳元龍缺兵少將又如何抵擋得住?”
“老丈,此次陳元龍又是如何抵擋的?”
“諸葛孔明?”陳登一呆,“為兄怎從未傳聞過此人。”
劉墉不美意義道:“此策並非小弟所想,而是諸葛孔明所獻。”
“還好孫策早死,不然廣陵不免再有兵器之禍啊。”韓老頭又嘬了口酒,連連讚道,“好酒啊,好酒!”
“小弟意欲先與孫權交友盟好,乘機取荊、益二州,先與曹、孫三分天下,然後……”劉墉便將諸葛亮《隆中對》的打算和盤托出。
兩人感慨了一番,陳登又問道:“崇如不遠千裡而來,不是僅為報答為兄吧?”
劉墉道:“此人年未及弱冠,隱居於襄陽隆中,寂寂知名,故不為人知。”
劉墉搖點頭,意氣紛發隧道:“此事功虧一簣雖令小弟義憤填膺、悲傷欲絕,卻也令小弟驚醒。事事求與彆人,事事服從彆人,有的或能言聽計從,有的倒是棄之不消,更有甚者反而防備於你,傷害於你。小弟算是看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已。《易經》上也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因此小弟已下定決計,從今今後不再跟班任何一方,而是自主門庭,自已當一回家,做一回主,我就不信,離了彆人,我劉墉就不能重振大漢,實現國度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