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零七章 「不意秋」[第1頁/共5頁]
二是中秋節的發源和農業出產有關。春季是收成的季候。“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連續成熟,農夫為了慶賀歉收,表達高興的表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春季中間的意義,農曆的八月是春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以是中秋節能夠是前人“秋報”遺傳下來的風俗。
也有汗青學家研討指出,中秋節發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勝利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勝利處理因大量接收反隋義兵而衍生之軍糧題目。
先扳扳“指頭乾”,數數齋月宮的供品。
中秋宴上,除了鮮果與糕點祭月,另有各式時蔬製作的好菜咀嚼。
蓮藕:當墨客在感慨“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時,蓮藕上市了。蓮藕渾身是寶,根、葉、花皆可入藥,蓮子與藕節皆為美食。藕節分七孔和九孔。七孔藕又稱紅花藕,澱粉含量高,水分少,糯而不脆,適合做湯。如“排骨燉藕片”,鮮香清熱,健脾開胃。又如“桂花糖藕”這道江南傳統小吃,以糯米添補蓮藕燜煮,再以桂花蜜淋之,米香、藕香、桂花香相融,入口濃烈,立即幸運感滿滿。九孔藕又稱白花藕,水分足,生吃脆嫩苦澀,也適合涼拌或清炒,炒時彆忘了滴幾滴香醋,酸酸甜甜地適口。
“扁舟係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此中被譽為鱸鄉的是鬆陵,鬆陵為吳江縣治,鬆陵的江水也叫鬆江、吳江、吳淞江,在姑蘇之南。早在西晉,大司馬東曹掾張翰(字季鷹)作詩:“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裡兮家未歸,恨可貴兮仰天悲。”宋熙寧年間(1068—1077)吳江知縣林肇築“鱸鄉亭”於鬆陵,以誌鱸鄉其地。此鱸鄉非厥後元朝設府的上海鬆江,而是江蘇的吳江。為辨彆鬆江水與鬆江府,水名從“淞”。以是元今後,人們把鱸魚的產地改說為“淞江”或“吳江”,亦為鬆陵的彆號。“請君傳聞吳江鱸,除卻吳江天下無。”吳江鱸是鬆陵垂虹橋下盛產的四腮鱸,以斫膾聞名,如明朝李時珍所記,“凡魚新鮮者,薄切洗淨血腥。沃……五味食之”。古人識得日本的刺身為鮮美的生魚片,卻多數不曉得中國當代曾被視為“國味”的“膾”已有史3000年。先秦已有“膾”字,從肉,意為細切的肉,故有牛膾、羊膾、豬膾等。但漢人常吃的是魚膾,即古法的生魚片,後構成“鱠”字。吳江四腮鱸為秋初至太湖入海通道“吳淞江”迴遊的大鱸,因下流圍墾造田使水道逐步淤塞,乃至斷江,粉碎了鱸魚溯江而上的生態環境,至明末清初鱸鄉己是鱸跡罕見,而近代“鱸鄉”已無鱸。當下,餐桌上端出來的所謂鱸魚,要麼是新引進的加州鱸,要麼是鄉間的紅頜鰓塘裡魚(春季產),而非曆代文人們唱詠的鬆江鱸魚(春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