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第八十章 宰相成州官 何苦來由[第1頁/共4頁]
趙煦哼了一聲,冷冷道:“何謂‘父作之於前,子救之於後’?”
五今後再行上朝,範祖禹又上奏章:“煦寧之初,王安石、呂惠卿造立三新法,悉變祖宗之政,多引小人以誤國。”
範祖禹噗通一聲跪倒在地,顫聲道:“陛下明鑒,微臣千萬不敢。”
“太皇太後順依全百姓氣,遂改其法,變法之人既有罪當逐,陛下與太皇太後亦順民氣而逐之,這些被逐的臣子,便是小人了。”
誰知趙煦底子不吃他這一套,大聲道:“漢明帝尊崇儒術,也冇有甚麼不好,你以漢武帝來對比先帝,那是甚麼用心?”
接下去又看:“臣願謙虛循理,統統未有所為,默觀庶事之短長與群臣之邪正,以三年為期,俟得實在,然後應而作,使既作以後,天下無恨,陛下亦無悔。”
範祖禹無言以對,便在此時,內侍送進一封奏章,筆跡肥腴矗立,署名蘇軾。
“說朕倘若急功近利,躁進大乾,不但天下有恨,朕本身亦當有悔,可他那裡曉得,大治之前必有大亂,大亂以火線能大治。”
“章帝接位,深鑒其失,代之以刻薄愷悌之政,民氣高興,天下大治,這都是子匡父失,賢人的大孝。”
“若站在士族權貴態度,那我當天子,於天下萬民何益?最後多數隻能如段兄所言那般,百姓民不聊生,終究揭竿而起,顛覆我朝。”
趙煦嘲笑道:“朕就是不想瞥見你,以是你還是滾得越遠越好,免得朕見著了心煩。”
次日聖旨下來,降蘇轍為端明殿學士,為汝州知州,堂堂當朝宰相,卻因為反對變法,而成了一個小小的州官,這又是何必出處?(未完待續)
趙煦越看越怒,這話的意義是,高太後行仁宗舊法,遼國就不敢輕舉妄動,擅用兵器,他一親政,如有竄改,遼國便會來犯。
蘇轍道:“比方說漢武帝罷,漢武帝外事四夷,內興宮室,財用匱竭,因而修鹽鐵、榷酤、均輸之政,掠取百姓的利源財物,民不堪命,幾至大亂。”
趙煦當時年方一十八歲,以天子之尊再加一股少年的銳氣,更有一掌拍碎龍案之驚世駭俗之舉,在朝堂上突發雷霆之怒,群臣無不失容。
趙煦聽範純仁幾次辯白,肝火方息,喝道:“蘇轍返來。”
一個白鬚飄然的大臣越眾而出,倒是範純仁,安閒道:“陛下休怒,蘇轍言語或有恰當,倒是一片忠君愛國的美意。”
“這不是公開訕謗麼?漢武帝窮兵黷武,末年下哀思之詔,深自詰問,他行動荒誕,為天下後代所笑,怎能與先帝比擬?”
範純仁道:“蘇轍所論,是時勢與事情,也不是論人。”
隻聽蘇轍道:“陛下明察,先帝有浩繁妙策,遠超前人,比方先帝在位十二年,畢生不受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