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武俠仙俠 - 笑傲神鵰天龍 - 第377章 九陽真經

第377章 九陽真經[第1頁/共3頁]

方誌興掩卷思考,心想:“此人既然將經文寫在四卷梵文《楞伽經》中,按理說應當懂的梵文纔是。冇想到他倒是不懂。不然的話,這鬥酒僧天然能夠看到《九陰真經》的梵文總綱,而不會以為其一味陰柔。這兩本經籍。內功上終究都能達到陰陽互濟之效,能夠說是殊途同歸。而外功上《九陽真經》固然冇有記錄多少武功。卻也有縮骨功、遊牆功等技能,比之《九陰真經》中的神妙武學當然少了很多。卻包含了很多武學至理,很有彆開生麵之處,隻要用心研習,必定也能創出很多相合的武功。以次來看,兩本經籍實是難分高低。”想到這裡,他又想起了本身所修天賦功,固然天賦功詳細功法也隻能達到這一步,卻又對後續門路另有猜想,以此來看,當是賽過二者一籌了。

此話臨時不提,方誌興體味了創功之人的設法後,對《九陽真經》天然有了更多的思慮,開端細細體悟此中間法,思考如何修練。他現在武功境地之高,不亞於創出《九陽真經》之人,並且此番並非重修,隻是規複真氣,天然不會按部就班,而是遵循本身設法修練。

這《楞伽經》初時在天竺傳播,當時天竺未知造紙之術,以尖針將經文刺於貝葉之上。達摩祖師於梁武帝時將貝葉經自天絲攜來中土,傳入少林寺,貝葉易碎,藏讀不便,少林和尚便謄寫於白紙之上,裝訂成冊。這四卷《楞伽經》,便是根據達摩祖師東渡時所攜貝葉經鈔錄,仍以天竺筆墨原文照錄,一字不改,甚為貴重,對於少林寺來講,固然不如貝葉佛經,卻也是世傳之寶。方誌興現在所讀,便是此經。

《九陽真經》和彆的工夫有所分歧,一開端便是修習大周天搬運法,使一股暖烘烘的真氣,從丹田向鎮鎖任、督、衝三脈的陰轎庫流注,折而走向尾閭關,然後分兩支上行,經腰脊第十四椎兩旁的轆轤關,上行經背、肩、頸而至玉枕關,此即所謂“逆運真氣通三……”。然後真氣向上超出甚頂的百會穴,分五路下行,與滿身氣脈大會於臏中穴,再分主從兩支,還合於丹田,入竅歸元。如此循環一週,身子便如灌甘露,既非至陽,亦非至陰,而是陰陽互濟,調和混元,丹田裡的真氣似捲菸環繞,悠遊安閒,那就是所謂“氤氳紫氣”。比之方誌興推導出的紫霞神功的大周天練氣之法,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確認經文是《九陽真經》後,方誌興也不再迷惑,在心中冷靜記誦。先行背下此經。他記性一貫極佳,不過三四遍。便將經文記得清清楚楚,又確認了幾次後。方纔真正放下心來。曉得本身來少林的兩大目標——震懾少林和獲得《九陽真經》,現在已經都達到了。至於彆的是否能有所得,也都是分外收成了。想到此處,貳心中天然非常高興,重又翻看起了四卷《楞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