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有人眼紅了[第2頁/共4頁]
高拱不由吃了一驚。因為宮裡開悲觀大,本來靠皇莊皇店撐著,尚需每年從太倉撥付幾十萬兩供上用。
“你的意義是?”高拱攏著髯毛,皺眉問道。
可朝野對黃河屢修屢決已經完整落空了耐煩,官員們把積儲多年的肝火,全都傾斜到河道總理潘季馴身上。
ps.慣性強大啊,還是這個點才寫完。明天爭奪24點前完工……
“誰說漕運不贏利?隻是都落在漕運個人的囊中了。”葛守禮嘲笑道:“他們每年運四百萬石漕糧,要另收一千多萬石的耗羨運費。這裡頭能貪多少?再者,朝廷體恤漕丁艱钜,規定他們返程時能夠照顧貨色,不必課稅,作為補助。按規製,一艘漕船四百料,但漕丁們私加改擴,每艘船都能裝載千料。這多出來的六百料,都是用來本身運貨的,這又是多少支出?”
“客歲秋才規複的漕運,這下又斷絕了,不知何年何月才氣再通。”
“這麼多?”高拱倒吸口寒氣。
是以戶部把握的,隻是供應京師和九邊的稅收,不到天下財務支出的12%。處所上不消‘跑部錢進’,天然就不鳥朝廷。朝廷窮的叮噹響,天然放屁也不響……
當然,這不是說大明一年隻要四百萬兩稅收。而是因為太祖天子貧乏經濟知識,用樸實的老農思惟,為大明製定了笨拙透頂、禍國殃民的財稅軌製——因為當時主如果以什物稅收為主,老朱感覺把收上來的糧食布匹之類,從處所解送京師,然後再從京師向邊關和各省衛所轉運,實在是華侈。
“獨一的題目是,這錢,要入太倉。”葛守禮最後誇大道:“如果忙活半天,還是為彆人做嫁衣裳,我是絕對不會獲咎海運個人那些人的。”
高拱以為,現在黃河再度決堤,證明潘季馴的體例就是不可,以是還是得開泇河——就是由夏鎮經台兒莊到邳州,修一段全長兩百六十裡的運河,如答應以使京杭大運河‘儘避黃河之險’,實現通暢。
隆慶初年閣潮時,滿朝傾拱,獨戶部尚書葛守禮不為所動。當時,戶部的部屬要仿效各部,聯名彈劾高拱,但任憑兩名侍郎徐養正和馬自強如何勸,葛守禮都仍然不肯在奏疏上署名。
“而宮裡,隻占了皇家海運一成的股分。”葛守禮也是難以置信,但皇家海運監事會中,有一名戶部員外郎擔負監事,代表朝廷監督漕糧海運。
年報簡樸易懂,隻是列出了皇家海運的首要財務數據,股東環境,以及一些應向股東陳述的首要事項,並不會像後代那樣林林總總、事無大小。
但哪怕管中窺豹,也讓高拱不由驚呆了。他冇想到人家皇家海運每石糧食隻收四鬥運費,此中另有一半是替漕運衙門代收的。竟然能一年紅利八百萬兩之巨!